张家界的土家族文化 除了哭嫁吊脚楼外还有什么
位于北纬30°线的张家界,地理环境的最大特点是地处云贵高原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交接部,地处汉族和土家族的接合部。
一方面它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属于武陵山区土著文化圈;另一方面,穿境而过的一条澧水连接起了它与荆楚、湖湘、中原等外部世界外来文化的交汇与碰撞。
目前,张家界市共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主要是土家族、白族和苗族。土家族占张家界境内人口一大半,是本市主体民族,也是世居民族。
张家界市目前是除云南大理之外,国内白族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本境白族是南宋末年云南大理白蛮后裔一支,随蒙古军辗转长江中下游一带参加灭宋战争,后被遣散,其中一部分人定居桑植,至今已有将近八百年的历史。
本境苗族一部分是世居,一部分是明清时期由泸溪、沅陵、吉首等地迁来。而土家族聚居的张家界,古往今来是各种文化的交汇之地。濮人文化的遗承,巴文化、乌蛮文化的融汇,楚文化的渗透,汉文化的濡染,构成了土家族文化的多元激荡,在民族融合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外族人员不断“加盟”这一历史事实。也正是这一原因,使得土家族人对外族的态度日趋改善,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一方面以海纳百川的精神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因子,一方面不失根本,仍然葆有本民族的一些本质特征、基本要素和文化印记。
如土家族独有的宗教“土老司”;独有的传统节日过“赶年”、六月六;独有的歌舞艺术梯玛神歌、茅古斯、摆手舞;独有的古代军乐器虎钮于;独有的打击乐打镏子;独有的吹奏乐器咚咚喹;独有的织锦工艺西兰卡普;独有的本民族语言;独特的婚丧习俗哭嫁、绕棺跳丧;独特的建筑艺术吊脚楼、转角楼,等等。
这些最能展现土家族特征特色的东西,除了土家语、土家族服饰只在少数边远乡村保留,其他则一直延续在土家族人的现实生活当中。
因此,土家族是本境历史最为悠久的世居民族,他们的文化也独具一格,历史继承久远。这在考古学曾经出土过的几样重要文物上,可得到鉴证和说服:
一是商代陶器上的蚕纹饰和藤蔓组合纹饰。出土于桑植朱家台,这些反映当时土著先民生产生活痕迹的文物,成为考证土家族源流的重要依据;
二是虎钮于。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永定兴隆乡的虎钮?于,属国家一级文物,这种始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军乐器,是武陵山脉土家族地区特有的标识;
三是汉代铜跪俑。这尊铜跪俑出土于紫舞西路的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属国家一级文物,通过对其衣饰的考证,推断出是典型的土人,即土家族的先民;
四是八幅罗裙。20世纪末出土于紫舞西路的一具明代女尸,陪葬物中发现了一件八幅罗裙,系土家族女子的标志性服饰,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件明代原物。
近年,张家界景区已开发出多个跟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旅游景点,如代表性的“土家风情园”以土家吊脚楼的建筑艺术见长;“秀华山馆”以展示土家族传统工艺藏品为主要特色;“老院子”的特点是突出书香传家的的土家人家族文化;“大庸府城多民族文化景区”展示的则是土、苗、侗、瑶、白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
张家界本土内,还有两张原生态的品牌:一张是已经认可成名了的桑植民歌,一张是王家坪土家吊脚楼民居风情带。现在,王家坪土家吊脚楼风情带,已是张家界市绝无仅有的、原生态的、成规模的、能够上品位的、不可多得和不可再生的民族风情资源地!
这一带的植被非常好,大片的新老吊脚楼建筑,以及保存完好的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织绣文化、丧葬文化、歌咏文化都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