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服配饰 | 幐——布袋佩包

幐[téng]基本字意

行囊:盛物的布袋。《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七月初六》:“是日整理行幐,定於明日与制军同往 香山 ,先赴各处辞行。”

包:《后汉书·儒林列传》“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说的是董卓作乱迁都时,东汉国家图书馆里所收藏的那些丝帛书籍,大的被连缀成帷帐车盖,小的就被做成了佩囊。

香袋:盛麝香的香袋。《南齐书·萧昭胄传》:“ 寅 遣人杀 山沙 於路,吏於麝幐中得其事迹, 昭胄 兄弟与同党皆伏诛。”《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囊可带者曰幐。 山沙 以盛麝香,故曰麝幐,犹今之香袋。”

护封:犹签帙[zhì](帛书用囊盛放,叫做帙。后来帙指书画外面包着的套子。书一套叫做一帙。)《新唐书·儒学传中·马怀素》:“是时,文籍盈漫,皆炱朽蟫断,籤幐纷舛。” 清·唐孙华《闻野弟贻眼镜十六韵》:“残年復何事,犹欲理籤[qiān]幐。”

包的雏形

历史上箱包是随着服装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包袋注重于实用性。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在狩猎采集等活动中,需要将物品带回居住地,出此出现了扎结等方式收集猎物的方式。最开始用树叶盛放,后来人们将动物的毛皮用锐利的骨角进行切割,再用筋或皮条穿系在腰间或背在背上。到了新石嚣时代,人类开始农业耕作,出现了剩余产品由此开始大量出现适应这种要求的包袋制品.特别是骨针的出现,使包袋的缝制更为精细。古人以藤、草、麻等材料结同成袋,用来盛放物品或织网捉鱼,这些包袋跟我们现代所使用的草编包、网袋包都极为相象。


包袱

古人外出时没有便利的变通工具、少则数日,多则几个月.路途遥远,需要用包袱准备干粮、衣服等必需品。宋代洪迈著《夷坚三志?胡廿四父子》中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