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第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古时候人们认为这一天是大吉大利的日子。正月又称“元月”,夜在古代也称作“宵”,“元宵”便由此而得名。
相传元宵节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夺位。吕后死后,大将周勃和宰相陈平等人平定“诸吕之乱”,拥戴刘邦儿子刘恒即位,称汉文帝。因平定叛乱的日子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于是,这一天就被汉文帝定为“元宵节”,又称“元夜”或“元夕”。
道教对元宵节也有重要影响。秦汉时期的道家测算月历时,有“三元”之说: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水官解厄日)。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是“天”、“地”、“水”三官。
道教有所谓“三元神”,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这三位官神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为诞辰日,古代称这三个日子分别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所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据说,这三神主宰着人们的生老病死、命运气数。所以,人们十分敬畏他们,不敢有丝毫怠慢。
传统节日。由于元宵节有张灯观赏的习俗,因此也称为“灯节”、“灯夕”。每到元宵之夜,不论城乡地区,到处张灯结彩。不论富贵贫寒,甚至深闺淑女,都可以一破常规,出门观赏花灯,猜灯谜,出游嬉闹,尽情取乐。《史记·乐书》中记载:汉武帝时期,正月f一五举行“太一神”祭祀活动,“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至明而终”。
这一天,全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司马迁在“太初历”中把元宵灯节列为重大节日。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时,佛教文化传人中国,对于形成元宵节张灯的习俗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汉明帝永平年问(58-75),蔡倍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大肆宣传“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众僧云集瞻仰佛舍利,为参佛的吉日良辰”。佛教教义中将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灯一直是佛前的一种供具。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在正月十五、上元之夜,“燃灯敬佛”,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敬佛。从此以后,在祭祀太一神的旧说之上,又有了燃灯敬佛的意义。总之,元宵张灯的习俗随着佛教与道教文化影响的扩展,逐渐在中国蔚然成风,相沿成俗。
关于元宵灯节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故事:
古时候,一只天鹅降临人间,被猎人射伤了。玉皇大帝非常恼怒,在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将下凡,要把地上的人畜全部烧死,为他宠爱的天鹅报仇。眼看着一场巨大的灾难就要降临人间,一位仙人冒着生命危险,前来相救。他对人们说:“正月十五晚上,你们家家户户燃起火把,亮起灯笼,便可免此厄运。”
随后,这位仙人上天去报告玉皇大帝,说是已经火烧人间了,不必再劳天兵天将的大驾。玉帝率众神到南天门一看.人间果然是火光冲天,一片通红,这样便骗过了玉皇太帝.人间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从此,每年正月十五张灯、观灯就成为传统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舞龙灯和舞狮子也是元宵节中传统的娱乐活动。舞龙起源于祈年求雨,后来成为上元传统节俗。每到元宵节,各地都组织舞龙灯。长长的龙身,蜿蜒扭转,龙身里灯光闪烁,流光溢彩,景象十分壮观。舞狮也是一项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活动。舞狮一般由两人合作表演,另外还有一位扮作武士,手持彩球逗引,再配以锣鼓,铿锵有力,惟妙惟肖。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烈,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元宵节“闹”的方式很多,有张灯、观灯、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跑早船等等。
锣鼓喧天,满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颜开。所以有人说,元宵节也是中国人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