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迁都盛京的原因是什么?辽沈决战影响简介

作者:姜和

萨尔浒之战震撼了明朝的统治基础,京城内外,一片慌乱。明廷万历皇帝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更是一落千丈,朱氏政权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消息传到北京后,京城人民无不惊骇,公卿子女纷纷逃离北京。京城上下流言四起,一时混乱不堪,人心大变。

萨尔浒战后,在辽河两岸,明与后金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战前,后金东北有叶赫,西北有开原重镇,仅正东一条路可以畅通无阻。战后,叶赫部虽然心向明朝,但慑于努尔哈赤的军事力量,不得不在明与后金之间,保持观望的态度,这样努尔哈赤便可大施拳脚,而无所畏惧了,他用兵频繁,出入无常。

为了与明作战方便,避免长途拔涉,努尔哈赤先后在明朝近边建有界凡城和萨尔浒城。早在明军在辽阳誓师,准备征长赫图阿拉时,努尔哈赤就派兵1.5万人,往界凡城运送筑城的石头,另派骑兵400人护送。名为筑城,实际上是设伏防守,并草筑萨尔浒城,在萨尔浒大战时,后金兵曾以两城为依托与明军进行交际花战。战后,努尔哈赤对诸将说:“战马羸弱,当趋青草喂养,吾欲据界凡筑城,屯兵防卫,令农夫得耕于境内。”城筑好以后,努尔哈赤的迁驻之议却受到大臣们的阻挠。诸王臣奏曰:“不如还都,各修马厩,采草牧养,以水洗濯,方得肥壮也。士兵回家,以便整顿器具。”这些大臣们对努尔哈赤的深谋远虑还不了解,更不知他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军事计划。努尔哈赤不仅要暂居此地,而且要步步为营,乘胜前进,有了一种“壮士一去兮不回还”的味道。他要走出大山,进军辽沈平原,并且永远要霸占那些平原沃土,在那里安家落户,再也不准备回到那穷乡僻壤。他说:“今天暑路遥,马匹何日得肥?吾欲居界凡,令马牧于此地,早令之肥,八朋兴师。”言讫,遂于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迁都于界凡城,牧马于边。他下仅在此城建有大汗行宫和王臣军士房屋,并遣人赴赫图阿拉,迎后宫眷属全部到此,驻行宫,大宴之。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女月,努尔哈赤又将都城由界凡城迁至萨尔浒城。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四月,努尔哈赤再将将都城由萨尔浒城迁至辽阳。尽管努尔哈赤等在两城居住时间不长,但作为后金进取辽沈的大本营,充分起到了西卫后金领地,东窥辽沈的历史作用,以后,随着后金军队向西挺进,界凡城和萨尔浒城则逐渐废弃了。

界凡城,也有写作界藩城的,史书上被称作“者片城”。均为满语,汉意为“豁口”。该城建在铁背山上,原是建州女真哲陈部的城寨,后来经努尔哈赤拓展重修,成为后金的临时都城。

点击验证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