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酒有什么历史渊源?怒族酒文化简介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喝酒能助兴,活跃气氛。在我国,迎送亲友、接待宾客、婚丧嫁娶和欢度喜庆佳节都离不开酒,喝酒几乎是每一个地区民族都有的习俗。俗话说“酒壮怂人胆”,酒不仅能增进人与人感情,增加亲和力,在特定场合下也能增强信心。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中喝酒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文化。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怒族文化中的酒文化吧。
酒是怒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酒与怒族人就象鱼和水、茶和盐巴一样关系十分密切。酒文化贯穿在怒族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因此说,酒和怒族人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
怒族的历史,在唐代古籍《蛮书》中就有记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怒族人民居深山,住竹楼,刀耕火种,狩猎,用黄连、黄蜡、兽皮、竹器、麻布等土特产与其他民族交换生产、生活用品,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
在怒族的酒文化中。按一天内的时间分:早上有“早酒”,白天有“晌午酒”,晚上有“夜酒”,临睡前还有“睡前酒”。按喝酒时的状态分:空腹喝是“空肚子酒”,有酒没菜是喝“寡酒”,醉后喝的是“醒酒”。
按人际间的亲疏分:第一次相识喝的是“见面酒”;熟人见面喝“碰杯酒”;交朋友要喝“交臂酒”;有朋自远方来,喝的是“接风酒”:送别要喝“送别酒”;相交日久感情深笃的人。要勾肩搭背脸贴脸腮贴腮地要喝“同心酒”;老朋友在一起要喝“双杯倒”或“三杯倒”;感情深要喝“益拉秀”(意为杯见底);亲友远行要喝“送行酒”;客人离开村寨要送“吾苏瓦讷”(意为“上路酒”)。
说亲带的是“奶妈俩讷”(意为说亲酒);定亲要喝“定亲酒”:女方家通知其亲属赴婚宴用的是“酒礼单”(怒族民间没有请柬,女方家通知亲戚赴婚宴时,必须带上男方家带来的酒,以酒代请柬。
怒族传统节日“乃热节”(又叫朝山节、鲜花节或仙女节)里喝的是仙女的“乃热讷”(意为朝拜山神酒);春节里喝的是“洛色讷”(意为新年酒)。过去实行“伙有共耕”时有“玛卡讷”(意为伙有酒);大集体时酿的是“大伙酒”;几户人家斗粮食酿的是“口逗讷”(斗粮酒):在野外劳动吃晌午时喝从各家各户带来的酒是“百家酒”:盖房要喝“儿木挖讷”(盖房酒);开田种地要喝“力卡瓦讷”(劳动酒);春耕要喝“洛究讷”(翻地酒),、举行新房落成典礼要喝“九木迪姆讷”(庆新房酒),乔迁要喝“九木思等讷”(乔迁喜酒)。
初春时节上温泉沐浴,喝的是“曲正讷”(意为“温泉酒”和“沐浴酒”);庄稼收回后要喝“庆丰收酒”(有的地方叫喝“新粮酒”)。办丧事有“办丧事酒”;送葬有“送葬酒”;做道场举行追慰亡灵仪式时,有告慰亡灵的“都普娃讷”(告亡灵酒)。
在民间有“唱歌师傅”和“跳舞导师”之称。每逢喝酒,歌和舞是少不了的。每逢喝酒,必有歌舞来助兴。因此,怒族民间有酒歌,有酒舞,有劝酒歌,祝酒歌,很多怒族家里,房屋的正中间。设有用来跳舞时转圆圈的“永都龙”(吉祥柱),跳舞时,舞场上有专门用来摆酒的桌子。
有专门用来点火把的“松明架”;在舞场上,有摆在桌上供人随意喝的“坐酒”(随时可以白行解渴),有随着舞圈旋转依次转着喝的“转酒”。每逢这样的时刻,所有的人们,就不分亲疏,不分贵贱贫富地同唱一支歌,同跳一曲舞,同喝一碗酒,通宵达旦地不亦乐乎。
就是平常的日子里相聚,人们坐在火塘边饮酒,也有个人饮用的“份酒”和用来轮转着喝的“转酒”。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怒族人民团结、和睦、友好的民族传统美德。
怒族人喜欢喝酒,就连怒族地区无所不能的各种神灵也迷恋上怒族人的酒。人们祭猎神,向猎神祈求猎物时,供的是酒;祭山神,少不了要供酒;祭岩神河神水神树神等。同样需要供酒。酒是人与各种神灵对话的媒介和载体。
怒族的酒文化丰富多彩,酒文化贯穿于怒族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总之,怒族的酒文化与怒族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婚俗文化以及待人处事的各个方面,天衣无缝地联系和融化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特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