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苗族银饰工艺的介绍苗族的银饰是怎样的

作者:邓结

苗族普遍喜戴银制品,男女皆然,而以青年妇女为最。明代郭子章的《黔记》卷五九和翟九思的《万历武功录》卷六,就有黔东和黔中苗族“以银环、银圈饰耳”的记载,但数量少。到清代,使用银饰盛极一时,不仅很普遍,而且数量多。如黔东苗族妇女,头戴银花,耳戴银环,项戴银圈,“以多为富”。湘西和黔东北苗族妇女也是“耳戴大环,项带银圈自一二围以至十余围”。贵州中部及云南、川南,用银饰也很普遍,但数量较少。进入民国,苗族使用银饰的仍然很多,制造工艺也更精致纤巧。清代时的“大耳环”,很多地区已改为纤巧玲珑的珠式耳环,项圈、项链很考究制作,并出现精制的银冠、银衣等。

苗族的银饰,均为本民族男工匠所制,以黔东南和湘西的工艺最高。成品有粗细两类:粗件如黔东黄平、炉山、台江一带的扣环项链、实心项圈、实心手镯等,一般不要求精工制作,用银分量大,佩戴的目的是显示富有。但也有较为精工的泡项圈、泡手镯、空心钻花项圈和手镯等,制作虽较为费工,但用银较少。细件很精致,著名的如黔东清水江、舞阳河两岸的银花、围腰链、银羽、银泡、银雀、银索、银冠、银罗汉、银铃,湘西和黔东北的银链、银花、银耳环、钗牙签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