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的居住条件变迁是怎样的?京族的居住条件的变化是什么
作者:邓结
据旧地方志记载,京族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其居住房舍普遍是原始而古老的“干栏”式竹木结构。房屋的四角竖起四根木柱,一边高一边低,形成坡度,也有用六根木柱成“金”字形的,每根木柱垫以石头防腐。墙壁用木条或竹片编织,有的还糊上泥巴。屋顶盖以茅草(极少数盖瓦片),几年换一次。屋内分隔成两层,上层密排着粗竹片或木条作为地板,再铺上一层粗制的竹席或草垫,平时脱鞋入屋,坐卧其上。地板下面圈着鸡鸭和堆放杂物。由于它的低矮和简陋,人们称之为“栏栅屋”。这种居住形式,较多地保留了古代越族的“干栏”的特征。北齐时的《魏书·僚传》有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为的是以避瘴气和毒蛇猛兽的侵害。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京族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种新式的“石条瓦房”逐步替代了原有的古老居室“栏栅屋”。这种“石条瓦房”是独立成座的,用长方形的大块石条砌成砖墙,屋项盖瓦片,并以砖石相压,异常牢固,经得起台风的袭击。房内一般用条石、砖头或木板,分隔成左、中、右三间,正中的一间是正厅,俗称“堂屋”,左右两间作卧室。各间的前面留出很宽的过道,并横贯全屋。厨房大多另建成间,紧靠正屋的外墙,并与屋内的过道相通。猪圈鸡舍则独立建造在厨房附近的地方,既合乎卫生,又便于照管和饲养。
京族在数十年中,从竹木结构的干栏式的“栏栅屋”到砖石结构并独立成座的“石条瓦房”,不但改善了室内卫生,而且免除了居住海边的风灾之苦,让人们安居乐业。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