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有什么舞蹈?满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邓结

扬列舞清代宫廷舞蹈,又称舞。属庆隆舞一种,源于莽势舞,多于朝迁三大节筵宴及内廷筵宴时表演。司舞者8人,以八旗护军领催马步军等人选充。舞者骑竹马,张弓矢戴面具,另服黄画布者16人,服黑羊皮套者16人,戴面具,跳跃扮虎豹野兽。司三弦琵琶等20余人伴奏,骑竹马者张弓射兽,兽中矢而退。

莽式舞满族舞蹈名。为传统的筵宴歌舞,广泛流传于民间。凡有宴会时,主人家男女便便迭起舞,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曰莽式。共九折十八式。九折9组动作,一为起式,二为摆水打渔动作,三为穿针即织网动作,四为吉祥欢庆动作,五为单奔马即打猎动作,六为双奔马即出征动作,七为怪蟒出洞即龙舞动作,八为大小盘龙即龙戏水动作,九为大圆场,与四同。十八式即为18个舞蹈姿式,肩二式,走一式。并有“男莽势”、“女莽势”、“衬舞”等表演形式。

秧歌舞满族民间舞蹈。早期多在上元夜表演,人数直几个至数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许两圆木,敲击对舞。由男子三四人扮成妇女,三四人扮参军,及持伞灯者、卖膏药者作前导,以锣鼓伴奏。“舞毕乃歌,歌毕乃舞”,为歌舞分别表演。有徒步、高跷之分,舞者脚下绑三四尺高木棍,即称踩高跷,源于满族早期的狩猎生活,经发展演变后之秧歌舞龙灯、耍狮子、赶驴、跑旱船等与之同时表演。男女皆有并在街头游行演唱,一人于队伍前指挥,节奏由指挥者决定,若两秧歌相遇,则行抗肩礼。腰铃舞满族民间舞蹈。由数名腰系铜铃男子表演。表演时打关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源于满族早期骑射生活。萨满祭祀时变跳此舞,但动作较简单,腰铃与神鼓同时使用,并伴祭祀时所唱神歌。喜起舞清代宫舞蹈。又称文舞。属庆隆舞一种,源于莽势舞,多于朝廷三大节筵宴及殿廷内筵宴时表演。可舞者22人,由待卫内选充任,着朝冠朝服,悬朝珠朝带,佩刀等成两队。每队11人同时起舞,舞毕北向三叩头,次队复进,更舞如仪。

五魁舞起源于满族人民狩猎生活,舞蹈者分别伴作虎、豹、熊、鹿、狍五种动物,模拟跑跳动作,多在狩猎归来或丰收之后表演。后来,成为乡试时的保留节目。铜镜舞满族舞蹈。又名托利舞,因舞者手持铜镜而得名。始用于舞蹈时,由几名女子手持铜镜上下左右移动,利用镜光制造气氛,后发展成单独舞蹈。表现满族少女持镜于河边梳洗的情景。单鼓舞满族舞蹈,舞者一手拿鼓,一手的敲击;两腿轮跳,健美有力,身着彩衣,头戴红帽,此舞模仿、借鉴了萨满祭祀中的舞蹈表演,有浓的满族狩狩猎生活情趣灯舞满族民间舞蹈。舞者由十几人至数十人不等。舞者各持两苗灯起舞,并通过舞蹈动作及队形变化走出各种花样,多于除夕之夜表演。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