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状况的简介京族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作者:邓结

京族,现有18915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氵万)尾、山心、巫头潭吉4个自然村。

京族地区气候温热,海产丰富,除有700多种鱼之外,尤以珍珠、海马、海龙等著名。

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

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渔业风情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京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鱼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主要生活。在海滩、村寨给人第一印象的是成堆成挂的各式渔具。拉网、刺网(定刺、流刺、旋刺)、塞网,还有专门针对某种捕捞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鱼网等,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发达的渔业文化。

京族

渔箔是京族渔猎生产中独特的传统设施,以渔箔捕鱼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捕鱼经验丰富的京族人,在地势倾斜、水流较急的滩地裂沟,沿滩沟两旁,分两行插上直径10多公分的木柱,直到最低潮水线处。木柱间用细竹条、竹篾或山藤编结成“篱笆”栅栏,形成民间所称的“篱沟”。篱沟一般长数百米,其形状如漏斗,紧靠海边的漏斗尖口宽约10米。一渔箔用木柱上万根,有点象古代的八卦阵。在“漏斗”里以竹片和木条编织3个由大到小的“鱼室”(也叫“鱼港”),3个鱼室相通,但入口处都安置有鱼虾能进不能出的“笼须”。涨潮时,汹涌的潮水带着鱼虾淹没了箔地;退潮时,鱼虾被困于鱼室。渔民驾轻舟划竹筏,进入篱沟以鱼罩、网罾尽情收获。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有“见者有份”的“寄赖”习俗。不论是海潮退后的渔箔边,还是渔船满载归来时,只要想吃海味,你就可以捡一些拿走,主人绝不会责怪。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呢。移动器物要拿起来,别拖着推着移动,因为有“搁浅”之嫌。当然,一般来说,不懂规矩的客人是不会被责怪的。不知者不为过嘛。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当一艘艘鱼船行驶在辽阔的海面时,渔民便互相对歌,或抒情婉约,或激越磅礴。长年累月,使京族人具备了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性格。拉网海榄山中石条房“海榄”是京族群众对红树林的俗称,大片大片的红树灌木林被叫做“海榄山”。红树林四季常青,不怕海水浸泡,涨潮时在潮水中顽强护岸,退潮后在滩地上阻挡风沙。它的表皮里含有大量“单宁素”,是鞣革工业中必需的原料,因而京家人视它为海里的“神树”和“摇钱树”。传说这种“神树”是山神王从十万大山派来探海观光的,结果它们乐而忘返,永驻此地,成为京家的“朋友”。京族人民自古以来把海榄山和树林看作“大家的山”,是公有财产,不准砍伐和入林放牧。因而,如今京族沿海地区就有红树林2000公顷。百性都有在自家房屋周围栽培花木的习惯,冬青、剑麻、牡丹、仙人掌及木瓜、菠萝、木黄麻树错落密布、葱翠掩映,象海滨公园,景观十分迷人。

过去,京族百姓的居室是低矮间陋的栏栅屋,属草庐茅舍一类。如今,到处是石条瓦房。每块石条长75公分,宽25公分,厚20公分。石条砌墙,房高约7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抗台风。室内以条石或竹片木板分隔为左右偏房及堂屋共3间。厨房与畜圈在居室旁另建。近年还出现了不少钢筋水泥楼房,带有阳台和装饰性栏杆,摆放着鲜花盆景。屋檐下挂着串串干鲜海货,或待客或运往各地市场。

“鲶汁”与“风吹(米乙)”到京族三岛去旅游与做客,您一定会品尝到那风味独特的鲶汁和“风吹(米乙)”。鲶汁在市场上一般叫鱼露,是用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每年3至6月间,渔民家家腌制鲶汁:在一个洗净的大瓦缸内底垫上稻草和沙包当过滤层,过滤层下的缸底脚边凿一小孔,安装上塞子及漏管。将清洗好的小鱼及盐一层一层铺在缸里。缸装满后,上压重石,加盖密封。一星期后,打开漏管,鲶汁不断流出,其色如浓澄汁,清香四溢,吊人胃口。待到漏管中已流不出鲶汁,“头漏汁”便告取尽。然后向缸内再添冷却了的盐开水,过数日接取“二漏汁”;最后压滤“三漏汁”。就其质量来说,一次比一次差点。

因而头漏汁多出口东南亚各国,二漏汁多在国内市场销售,三漏汁通常自家食用。即便是三漏汁,也会使初尝者赞不绝口,回味生津。俗语说:“千汁万汁,不如京家鲶汁。”做汤时加些鲶汁,汤味顿觉鲜美;吃肉时蘸以鲶汁,入口便觉清香,难怪民间传说讲,当年有位皇帝把京家鱼露称为“金汁”呢!

“风吹(米乙)”是大米制成的食品,当点心吃。用热水浸泡大米后磨成粉浆,舀入直径40公分的铝制托盘,将盘漂浮放在开水锅里蒸熟成一张张薄粉膜,撒上芝麻,置于大眼蔑屏上以炭火烘干即成。因其轻而薄,似乎可迎风而起,故称“风吹(米乙)”。其味香脆可口,旅行出海或居家待客,都很方便。若把蒸熟的粉膜切成细丝烘干,即成“粉丝”。把粉丝、螺贝肉、蟹肉、沙虫干、虾仁等海味混在一锅煮,就是“(米乙)丝海味汤”,只要一次品尝,便会终生难忘。哈节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一个说是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氵万)尾、巫头在农历六月初十举行,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雕梁画栋,飞檐高顶,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内设有过去京家信奉的诸神神座。偏殿内设有坐位,听歌与宴饮时要按长幼次序入座。节日活动历时3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一派升平喜庆景象。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持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瓷碗,碗上迭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皓月当空,海浪轻拍。青年男女们在亭外踏月传情,或初次邂逅,或订立婚约,或互诉衷情,都趁此花好月圆的良辰佳日,勇敢地敞开爱情的心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