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功德舞是什么时候跳的?功德舞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邓结

畲族敬奉鬼神,十分崇拜祖先,民间舞中多有表现。如福建的“刀铃舞”、“龙头舞”和“踏步舞”等。“龙头舞”是畲族迎祖请龙头公仪式上的舞蹈,“踏步舞”是祭祖仪式中的舞蹈,与浙江省的“功德舞”相似。下面着重将浙江省畲族地区流行的祭祀歌舞——“功德舞”做一介绍。

举行丧葬仪式时,邀请八个祭祖者,头戴道冠,身穿青、红色祭衣(袍式,有大襟和对襟两种),在死者灵前诵祷,或在祖先画像前歌舞,以祈求祖先保佑,使死者超生。畲族人民把这种祭祀性歌舞活动,谓之“功德”。

做“功德”主要是由祭师边吟边舞,根据舞蹈的动律和音乐节奏,动作大体可归纳为三大类,通称“坐蹲”、“一步一踢”、“悠荡”。“坐蹲”。舞者四人或八人,每两人面相对或背相对。右手持龙角,左手持灵刀,边吟边舞。也有一人双手拿木板,另一人拿小鼓而舞的,其含意是为死者招魂驱邪。表演时,舞者双手有节奏地转动龙角和挥动灵刀,使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同时双腿呈半蹲状(有一腿半蹲,另一腿屈膝在前以脚掌点地;也有双腿交叉半蹲),一步一蹲,步伐简单、稳健、沉重。上身基本保持平稳,当道具向身里甩动时,略扣胸,反之则略向外弹胸,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动律。两人动作对称,连续而做,直至乐曲告一段落。伴舞音乐采用民歌曲调,旋律流畅稳重。

“一步一踢”,随着舞者情绪的变化,舞蹈速度逐渐转快,众人面向里围成圆圈,双手在胸前,仍有节奏的转动龙角,挥动灵刀,或放下道具,作“神手”状;同时一脚迈步,双膝微屈,同时踢出另一腿。“悠荡”。舞时在空拍上起法儿,上身俯冲保持一定倾斜度,双手随着荡向前,身体急速跳转身。舞者有时轻盈游步悠荡,有时排列成直线,身体左右转动,有时随着情绪发展,速度加快,动作幅度越来越大,形成里外四方对阵,擦肩对背,敏捷急速的跳转。高潮时舞者身上的长袍飞旋起来,显得十分潇洒豪放。做功德时舞者有时不拿道具,徒手而舞,常见的手式有“神手”(双手掌向上端起,拇、食、小指上翘,好似顶着酒杯),“诀”(双手手背相靠,绕于胸前)。功德舞蹈中的某些舞姿,与汉族道教仪式中的动作相仿,如坐蹲动作身体要保持平直稳定,不可撅臀部,叩拜时,腿部半蹲交错,这些动作又类似佛教莲花团座。原始舞蹈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畲族的祭祀性歌舞——“功德”虽具有封建迷信的内容,但从祭祀者的舞蹈动作和情绪来看,却反映和表现了畲家山民强悍、质朴的性格特征。解放以来,舞蹈工作者对这些舞蹈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发展,并赋以新的内容,创作了不少畲族舞蹈作品。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