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亲王首服赏析














  朱檀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子,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两月后即被封为鲁王,十五岁就藩兖州,从此兖州即升州为府,辖四州二十三县。朱檀自幼好诗书礼仪,礼贤下士,博学多识,甚得朱元璋喜爱。十九岁时,因服丹药毒发伤目而亡,谥号“荒”。鲁荒王陵位于现山东省邹城市与曲阜市交界的九龙山南麓。1970年至1971年,由山东博物馆主持,对该陵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各类随葬品1100余件(组)。其中,冠冕服饰、家具明器、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基本完整成套,许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对于填史补阙,研究明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朱檀墓里出土了一套极为珍贵的明代亲王首服,种类多、式样全,既有在祭天、纳妃等大礼上专用的九旒冕,也有在视朝、接见诸侯或使节等常礼上佩戴的九缝皮弁,还有与公服相配的乌纱折上巾,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竹编圆顶笠帽、朱漆加纻方顶笠帽等,几乎囊括了鲁王朱檀在各个不同场合的首服,而且保存状况较好,这在其他明墓中是极为罕见的。

  朱檀墓出土的九旒冕与《明史?舆服志二》中关于亲王冕的规制相同:“冕服俱如东宫,第冕旒用五采”;“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导,红组缨,两玉瑱”;“冕冠,玄表硃里,前圆后方,前后各九旒。每旒五采缫九就,贯五采玉九,赤、白、青、黄、黑相次。玉衡金簪,玄紞垂青纩充耳,用青玉”。

  九旒冕

  九旒冕主要由冠武和綖板两部分构成。冠武胎为竹篾编制的六边形网格状,表面敷黑漆纱(现已脱落),边缘部分均用铁丝支撑并镶金边。冠武前后底部中央分别镶有委角长方形金池,左右两侧的上部各留有一凹槽,中上部各钉有一花朵形金钮穿孔,孔中贯金簪以固发,簪长30.9厘米;下部各钉有两枚花形金钮穿孔,为穿系朱纮缨所用。綖板的形制为前圆(弧形)后方,长49.4厘米,宽23.5厘米,外裱黑漆纱,现已褪色;在綖板底面中央装有冠武圈顶,亦为竹篾编织成的六边形网格状,顶下一青玉衡,长22.5厘米,宽1.5厘米,厚1.2厘米,圈顶和玉衡分别用金丝固定在綖板上。玉衡外侧各系缨悬一枚青玉圆珠玉瑱,直径1.2厘米。綖板前后各悬有九旒,每旒九珠,为赤、白、青、黄、黑五色,质地有珊瑚、玉、玛瑙等,现存152颗,佚10颗。佩戴时,先将玉衡两端分别卡入冠武上部两侧的凹槽内,这样綖板与冠武便固结在一起,然后将冕戴在头上,金簪插入钮孔穿过头顶发髻,再将朱纮缨在下颌处系牢,冕就非常巧妙牢固地戴在头上了。《明史?舆服志二》规定:助祭、谒庙、朝贺、受册、纳妃服衮冕。

  冕冠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帝王最为隆重的冠式,是汉服冕服中的首服,与冕服、赤舄、佩绶等在祭祀等礼仪大典时穿戴。自西周大备以来,一直为封建帝王所传承,主要用于祭祀以及朝贺、册封等场合,成为帝王及王公、卿大夫所佩戴的最高等级的礼冠。冕的造型并不是单纯的美观好看,其形制中蕴藏着中国古代丰富的思想文化和美学意蕴。首先,冕冠綖板前圆后方的形制,贯穿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天尊地卑”的等级观念,前圆象征天,后方象征地;前为尊、后为卑,象征性地阐明了天地有别、君尊臣卑、君贵民轻的等级观念。同时冕前低后高,呈前伏之势,也隐含着帝王地位虽高也要能倾听民意,关怀天下百姓,象征着帝王要有谦恭的美德,这也是“冕”的本意。其二,蕴含了中国古代“五行说”,冕旈由五种颜色玉石构成,即赤、白、青、黄、黑,在中国古代这五色被称为“正色”,并认为此五色与“五行”相呼应:土为黄、木为青、金为白、火为赤、水为黑,即冕旒在色彩上运用的五色与是与“五行”相对应的,五色毕备与“五行”相通,意味着天象人伦合一,含帝王与宇宙相通之意,从而突显了帝王与天等同的地位。其三,冕冠的设计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将取之于自然的材质根据其特点巧妙地运用于不同结构的装饰部位,通过各种色彩的搭配,既形成绚烂的视觉冲击,又不会产生视觉零乱,达到色彩与视觉的统一,反映了古人极高的审美观。其四,冕冠中还隐含着许多对帝王的警示和告诫作用:如冕旒悬于帝王的眼前,若来回晃动,必会遮蔽视线,所以作为帝王要目不斜视、品行端正,“非礼勿视”。玉瑱因悬于两耳边,又名“充耳”,故提醒帝王身居宫中不可妄听,勿信谗言,“非礼勿听”。

  由上可以看出,在冕冠的设计中,古人借助许多象征的手法,通过造型、色彩、数字、材质等方面的运用,把自然规律和人事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神秘、抽象、崇高的礼仪制度、君王思想、身份地位、尊卑等级等精神意念外化,通过艺术化的设计表现出来,达到将自然物质现象与思想政治文化理念相结合的目的,使之合理化、真实化、秩序化,通过自然崇拜达到教化、统治人民的目的。

  九缝皮弁

  与九旒冕相同,朱檀墓出土的九缝皮弁亦与《明史?舆服志二》中亲王弁的规制相符合:“皮弁,冒以乌纱,前后各九缝,每缝缀五采玉九,缝及冠武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金簪朱缨。”此弁胎用铁丝做骨架,亦为竹篾编制六边形网格状,外覆乌纱,已脱落殆尽(现表面存有黑色编织物痕迹)。前后各有十会,两会之间压金线成九缝,金线上前后分别缀五彩玉石九枚,按朱、白、青、黄、黑五色排列,现存玉石珠158颗,其一残,佚4颗,材质有珊瑚、玉、玛瑙等。弁下部前后中央各有一委角长方形金池,金池上部有一周竹丝包金的额圈,两侧上部各有一花形金钮穿孔,穿金簪以固发,簪长30.9厘米,下部各有两花形金钮穿孔,以系朱缨。

  《广韵》:“弁,周冠名。”弁与冕同是古老的礼冠,与冕同属吉服,也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一般吉礼之服用冕,常礼之服用弁,即冕尊而弁次之。弁最初用白鹿皮缝制而成,在每条鹿皮相间的缝合处缀饰闪光的玉石,形制上锐下广,形如两手相合,所以称为皮弁。古代的弁主要有爵弁、韦弁、冠弁之分。爵弁形制如冕,但綖板没有前低之势,无旒,綖下作合手状,赤色,戴时亦将簪贯于发髻中。韦弁则一般用于有兵事的场合,有“凡兵事韦弁服”之

  说。冠弁则又称皮冠,为田猎之冠。弁的形制、质地,随着时代的迁移发生了许多变化,如朱檀墓出土的九缝皮弁已是用竹篾编制而成,形制也已有改变,但其在一定的礼仪场合所起的作用始终延续不变,仍遵循按周制。《明史?舆服志二》规定:朔望朝、降诏、降香、进表、外国朝贡、朝觐,则服皮弁。

  乌纱折上巾

  乌纱折上巾又称乌纱帽,原是古代最为普遍常戴的一种帽子,明朝以前天子百官士庶皆可戴之,成为一种便帽。乌纱帽起始于东晋,随着时代变迁,式样也在改变:唐代在帽子上加玉用于区分官位的高低;宋代加上了帽翅,而且样式不断翻新,有上折、展脚、下耷等;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规定:凡文武百官凡常朝视事,一律要戴乌纱折上巾,从此“乌纱帽”便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权,老百姓再也不能戴了,成了“官帽”的标志,最终演变成“官位”的象征。

  朱檀墓出土了两件乌纱折上巾,尺寸大小、式样基本相同,均由前屋、后山组成,帽后底部有翅管可插入折翅。但两者的质地不同:一件为纱地,内外髹黑漆,边沿铁丝作骨架;另一件为竹篾编制的六边形网格状胎,亦内外髹黑漆。从这两件乌纱折上巾的质地分析,应该是朱檀在不同季节所戴,如春秋可戴乌纱,而夏季炎热,竹篾质地的则是最佳选择。

  笠帽

  “笠帽”在商周时期已出现,它的发明自然与遮阳挡雨有关,大的帽檐既可以挡雨,又可在阳光炙热的时候遮阳,形制多为大檐尖顶,也有圆顶。中国古代传统的笠帽材料很多,有用竹篾、蒲草、苎麻等编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仿其形制的多种质地的笠帽逐渐涌现,作为头上装饰,从单纯的实用性向美观发展,如朱檀墓出土的朱漆加纻胎方顶笠帽。墓中出土的宽檐笠帽有圆顶和方顶两种,质地分别是竹篾和加纻胎。其中,竹编圆顶笠帽两件,一件为圆顶,圆口,宽圆平檐;帽筒与帽檐的边缘用铁丝做骨架支撑,均为竹篾编制,分别为菱形和六边形网格状,内外髹黑漆,外裹纱布已朽尽。另一件仅余帽筒,宽圆平檐已腐朽,仅剩外圈铁丝骨架。方顶为朱漆加纻方顶笠帽,方形小平顶;帽筒分四楞,宽圆平沿;帽筒和帽檐分开制作,内侧附织物连接,现已断裂;夹纻胎,内外髹朱漆,大漆漆色艳丽。

  “笠帽”这种源于民间生活中发明的具有极大实用价值的帽子,千百年来在日常生活中不论身份的高低贵贱,一直被人们广泛沿用,特别是在元、明时期,男子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佩戴,戴在头顶,带系下颌处,成为一种潇洒的时尚。

  朱檀墓出土的七件亲王首服中,有五件都是竹篾编制的。竹篾极细,编制的六边形、菱形网格细密、均匀,制作工艺极为精湛,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特别是竹编圆顶笠帽,露出的竹篾胎子观之有如铁丝一般的质感。竹子是南方特有的植物,北方很少,尤其是这种韧性极高的竹子无疑产自南方,竹篾编织也是富有南方地域特色的工艺,手艺极高的竹编匠人均来自南方,制作皇家饰品也不是民间随意可行的,要官办督造,所以,鲁荒王朱檀的这些首服应是有着极高手艺的南方竹编匠人在南京内府造办处编织制作的。首服采用竹篾编织有两大意图:首先是实用性,编织的网格状竹篾胎很轻,戴在头上轻盈不压重,透气性好,不致闷热。二是物美价廉,由于明代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有在社会底层生活的经历,深刻了解百姓的疾苦。建明后,面对经济实力薄弱、百废待兴的局面,特别注意发展生产,惩治各级官吏的贪腐,倡导朝廷上下形成节俭的风气,并且以身作则,如下令皇帝车舆器具装饰用金饰品的一律改用铜代替,所以选用成本低的竹篾作为亲王首服的首选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竹编工艺在明初皇家非常流行。

  结语

  朱檀墓出土的首服,唯一性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在已发掘的明代皇家墓葬中,不论是晚于其五十年的梁庄王朱瞻垍(1411-1441年)与妃子合葬的出土了大量金镶玉宝石帽顶、腰带等饰件的梁庄王墓,还是晚于其二百多年的明神宗万历皇帝(1563-1620年)与其后妃合葬的出土了包括皇帝金龙冠、皇后凤冠等金、玉、宝石、丝质珍品的定陵墓葬,作为皇帝、亲王的有机质地的首服,出土时均已腐朽,未曾面世。而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亲王首服是目前国内保存最早的唯一实物,特别是象征着明代亲王礼仪的九旒冕和九缝皮弁,作为皇家礼仪文物,弥足珍贵。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