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意义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中秋节同为华夏民族最为盛大的三大节日。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按照道家说法,这天为“地腊”,而老北京风俗又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过端午节的民族除了汉族,还有藏、蒙古、彝族等,几乎中国各民族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宋人《容斋随笔》中有“八月端午”一则,通常被认为是“端五”来源于初五的一个直接证据:
  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

端午节的意义

  《唐类表》有宋憬《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据历法节气,有原始崇拜的遗留,也有禁忌迷信、祭祀宗教以及多神信仰等多种起因。端午节正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融合了以上诸多因素的一个传统节日。上古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往往被奉为神明,为后人纪念,并加以崇拜祭祀,而在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诸多传说中,最著名的当属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屈原自沉汩罗前两百多年的吴地,同样是为了纪念一位葬身水中的楚国人,农历五月初五,吴地百姓已经自发开始盛大的纪念活动,这个让吴地人民至今难忘的人就是伍子胥。此后,在官方参与甚至直接的推动下,这项带有浓郁吴地色彩的祭祀活动开始演变成盛大的民间节庆,到了汉代被皇室作为国家礼仪祭祀而基本定型,吴越文化圈的这项传统风俗上升为国家礼俗,并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等融为一体,端午节定型。纪念伍子胥的民间仪式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里不断丰富、演变,最终成为整个中华民族节庆文化的一部分。
  魏晋以后,朝廷不祀端午,端午节重又回到了民间。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纪念屈原作为端午节起源的记载开始大规模出现在各种文献中。东晋南北朝对峙,人民饱经战争苦难,感怀忠君爱国的屈原大夫的情操,经过民间口头加工和史家的整理,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而伍子胥的背影在端午节的热闹中渐渐淡去,人们遗忘了这个背井离乡、怀抱复仇渴望的英雄,也淡漠了他的万古奇冤。而在伍子骨自己亲自设计、指挥建造的苏州城,每到端午,民间至今还保留着最为原始的纪念与追思,年年骨江竞渡,缅怀忠魂不散,岁岁巧手裹粽,不忘伍子英名。端午节是中国几千年特有的历史文化的产物,它生长于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尽管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过端午节的习俗不尽相同,但我们还是可以归纳出它的内涵和特征的:

端午节是一个民族性的节日


  中国的节日与欧洲及西亚诸国的节日有着很大的不同。欧洲及西亚各国的节日大多直接源于宗教或受宗教的直接影响。
  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降临节、大斋节、谢肉节、感恩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等等,其活动内容及传说都与信奉的宗教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节日里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活动,活动的场所多集中于教堂、清真寺等,节日活动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三大民间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无关,它们的产生和演变,跟远古的农业生产,祖先祟拜和原始禁忌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节是我国汉族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共同的、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的传统盛大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旧的一年的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单调寒冷的冬季即将过去,生机盎然的春天就要来临。这时既是万象更新,春气萌动,而又尚未春耕,正是人们休息、娱乐,结束过去、展望未来的大好时机,因而一春节多以喜庆丰收、预祝来年吉祥幸福、万事如意为主要意义,以祭祀神佛、祭莫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合家团圆、乡里亲朋社交为主要内容。它丰富多彩地展示民间百俗,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传统大节。
  中秋节是以喜庆丰收兼有祭神祭祖及祝福全家团圆为主要内容的盛大节日。中秋时节正是秋风送爽、万物结果、丰收在望的时节,人们一年的辛苦劳作已经结出沉甸甸的硕果,所以在农历八月十五圆月当空之时,人们一边赏月·吃着月饼,举杯同乐,一边体验着丰收的快乐,庆祝着五谷丰登。
  而处于春节和中秋节之间的又一盛大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农历五月,正值大江南北刚刚春种之后,盛夏即将来临,人们企盼的是禾苗茁壮成长,风调雨顺,有个五谷丰登的好年景。而端午节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就是为了祭拜蛟龙—这个古人幻想出来的呼风唤雨的神灵。
  由此看来中国的节日风俗,包括端午节,都带有明显的农业文化特色,节日本身就反映出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预祝丰收—企盼风调雨顺—庆祝丰收
  这既是一个农业生产周期,又反映出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广大农民的心理期待。

端午节是一个实用性的节日


  端午节尽管有许多很不科学、甚至带有迷信性质的活动,但是在广大的民间,却认为它具有实用性的内容,也就是说,端午节的一切风俗活动都是在为争取生存、发达兴旺、吉利平安的前提下进行的。端午节的实用性,不仅在于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端午节本身在人们生活中发生着积极的作用,使人们获得了实际利益。这种实用价值,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端午节的活动可以有助于健康,避免疾病,延续子孙,繁衍后代。如插艾篙、挂菖蒲、饮(洒)雄黄酒、戴香包、浴兰等风俗,都起到了驱瘟避疫的作用,对净化环境、增进健康起到良好的卫生作用。
  二是端午节的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活跃文化生活,使人们增加生活的情趣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如龙舟竞渡、走马射柳、散步、登高以及少数民族的赛马、歌舞等活动,都直接地表现了这方面的作用。这是和人们追求康泰、调剂生活、增加情趣、娱乐休息等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相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具体表现形式。

端午节是一个传承性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承性表现为节日起源及其庞杂的传说。端午节追根溯源是源于龙的图腾祟拜,这时我们的祖先是为了生存求得生命的保障。到了战国后,尤其汉代以后,这种对生命的原始渴望渐渐演变成对生命价值的祟拜,于是屈原等历史人物代替或者承传了原来那种空洞、甚至虚无的对安全的渴求,由原来的企盼生的保障到渴求生的光荣和价值,这是历史的跨越,表现了人性的进步。这种约定俗成、人人相袭、代代相传的传承性可以巩固和强化中华民族的观念,增强爱国热忱,这是我们今天探讨端午节的意义时应该加以确认的。如:龙的图腾崇拜、“断发纹身”,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它促使每一个中国人通过节日的庆典活动,耳濡目染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龙的传人”。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热忱,并以古人为楷模,在一年又一年的纪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一名符合中国道德伦理、人生价值观念的中国人。尽管这种人文教育和历史道德承传是细微的、缓慢的,但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端午节,将良好的中华民族传统,慢慢地、一滴一滴地注人了中国人的血脉。
  在这个节日的承袭中,历史、民族、文化这些大课题,便转化成涓涓流淌的精神营养细一流,融人每个中华儿女的体内。尽管当初的端午节充满了蒙昧、混沌,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承传和演变中,逐渐铸就了它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底蕴。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