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女着装有多辣?


    《武媚娘传奇》开播大热荧屏,片中女子们身着的一件件袒胸露乳的服饰引发了大众的争议。短暂下线之后,“波涛汹涌”的场面再不复见,连“唐太宗”的脑袋都被切掉了一半。唐朝女子是怎样穿衣的呢?真的如此开放吗?

   尚美、开放、兼容的社会风气,让唐朝美女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时尚、表达自我的勇气。除了展露事业线,还有更多哪怕在现代也堪称时尚的着装品位……


【壹】“淡红衫子掩酥胸”:领口低开,也分场合

一位古代服饰研究者说:”唐代女装的基本穿着是三件套:裙、衫、帔。而《武媚娘传奇》剧中主角衣服和唐朝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有宫女之类的服饰,稍许有些唐朝服饰的影子在”。

值得注意的是,“袒领装”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胸前如雪脸如花”、“长留白雪占胸前”、“粉胸半掩疑晴雪”、 “参差羞杀雪芙蓉”,可见唐朝美女们确实没少露事业线。但电视剧中常常设置的酥胸半露领口低开的情况,并非初唐就有。到武周开元前后,衫子的领口才开得较低,出现一些“淡红衫子掩酥胸”的画面,酥胸半露的装束一般只在特定场合穿着,如在宫廷、闺房中。

“酥胸半露”,还带来另一种“历史误会”——唐朝,真是胖妹的天堂么?事实上,所谓的唐代“以胖为美”,历经演变,整体而言,并非真胖,只是十分丰满而已。

初唐时期,从阎立本的《步辇图》看,抬着李世民的九位宫女都很苗条。中唐,社会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贵族阶层普遍奢靡,也使得审美逐渐开始了细微的变化。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看,几位画得比较大的几位贵妇人,比宫女们高贵,盘发和簪花使得这些贵妇“头大”、“脸大”,单看局部,画中这些女性都是体态婀娜,风姿绰约。敦煌莫高窟第321窟西壁两身双飞天:脸大、胸大、臂如白藕,但还远远称不上胖的程度。敦煌莫高窟第45窟彩绘迦叶、菩萨也只是比之前丰满健美。尤其旁边的迦叶塑像,瘦得甚至能看到胸骨。发展到《虢国夫人游春图》(虢国夫人是杨贵妃三姐)。图中女性人物,比初唐的画作丰满了许多。到敦煌壁画《都督夫人礼佛图》,中唐后期的世俗人物方可看出女性普遍开始胖胖的了。到了晚唐,社会开始急剧动荡,贵族生活水平也开始逐渐下降,并且由于战争需要,审美又重新向清瘦、矫健滑落。


【贰】“罗薄透凝脂”:裙腰提高 不穿内衣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 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由遮蔽而趋暴露,图案由简单趋于复杂,色彩由简朴趋于奢华。

“惯束罗裙半露胸”——唐朝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 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面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 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 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唐代女性追求时髦。政治、法律、道德、礼仪都不能约束这种强烈的好美之心和对时尚的追逐。贵贱、男女、夷夏的界限都被冲毁了。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今天是王室)、贵妇(今天是富商太太和社交名媛、部分白领) 、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叁】“著丈夫靴衫便帽”:开放自由 女着男装

《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便帽,内外一体也。”从一些陶俑和画作来看,妇女穿着男装,并不都配套戴幞头,也有挽各式发髻而单穿圆领袍衫的。女子着男装,于秀美俏丽之中,别具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

女着男装,也可能是受到了胡服之启发,因胡人本就男女同装。唐王朝是世界范围内文明的佼佼者,许多民族和国家在这时还处于进化过程的起步阶段。中国服饰在经历了先秦的积淀,秦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基础之上,才有了唐代服饰的繁荣与绚丽,中国服饰在秦汉时期,处于发展阶段时期,男女衣式差别不大,均是以深衣袍服为主,而在首服上相去甚远。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文明的进步,男女衣式逐渐有了分水岭,各自显现了不同的特色与风格。在唐代,胡人的男女衣式尚处在差别不大的阶段,而此时的唐代女子,惯看丰美莹润的女装和摇曳多姿的妆饰,忽如一夜春风来的胡服以及男装,风流潇洒、耳目一新,立刻被唐代女子借鉴吸纳。

同时也因为唐代女子的社会生活丰富,着装自由度很大,男女地位较以前相比没有那么悬殊,女子猎奇心理和求同存异心理作用,使得女子对男装青睐有加。从高宗到睿宗统治时期,武则天、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玉真公主、金仙公主等女性给社会造成一个所谓“女人国”的形象,传说武则天在襁褓中时,就衣男子服,有天子相;太平公主也曾作武官装束,参加内宴”在传统的男性权威的思想意识支配下,出头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装的形象站在人们面前,这恐怕也是唐朝前期女性最初穿着男服的一个潜在的心理暗示的结果。


【肆】“女为胡妇学胡妆”: 便于歌舞 以博宠幸

唐人崇尚胡服。西北少数民族多以游牧、渔猎为生,其服饰特征多为短衣、左枉,腰间系革带,下着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便于活动,史称“胡服”。到了唐代,多将包括西北少数民族服饰在内的,以及流行于西域地区甚至印度、波斯阿拉伯、伊朗等国的外来服饰一律统称为“胡服”。

女子着胡服者甚多。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文化生活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胡舞的流行,对妇女服装的变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唐人喜欢舞蹈,尤其喜欢跳胡舞。据说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善胡舞”的能手,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胡舞在民间也非常盛行,用白居易的话来说,一时间”臣妾人人学团转”,简直到了入魔的程度。因为对胡舞的崇尚,发展到对胡服的模仿,进而出现了“胡妆”盛行的情况。正如元稹《法曲》一诗所称:”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 竟纷泊。” 从文献记载来看,胡舞的动作姿态,与舞蹈者的衣帽装饰有密切关系。

唐代胡服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来自西域、龟兹,间接则出于波斯影响,特征为头戴浑脱帽,身着圆领或翻领小袖衣衫,条纹卷口裤,足蹬透空软底锦黝靴,出行骑马必戴帷帽。后期则如白居易新乐府所咏“时世妆”形容,特征为乌蛮椎髻,眉做八字低肇,脸敷黄粉,唇注乌膏,影响实出自吐蕃。

当然,女子着胡服者众多,其中不乏游戏与猎奇以博宠幸之因。由此不难发现,影响服装这门艺术的缘由,是何其多元——受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受所在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各种文明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亦受“国际”影响。


参考资料:《唐朝女子真像《武媚娘传奇》中穿得那么暴露吗?》(澎湃)《都说唐朝”以胖为美”,什么时候开始的?》(壹读)《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河南社会科学)《唐代女子服饰风格的开放性特点》(山东大学)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