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马褂:清代的一种官服

  在目前热播的很多清代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剧情:皇帝身边的大臣们因讨得皇帝欢心被赏赐黄马褂。得到黄马褂就是得到天子的欣赏,可以拥有诸多的特权,大臣们自然趋之若鹜。其实平心而论,对于赏赐黄马褂这样的荣誉也不完全是坏事,获得这项荣誉的官员很多是功勋卓著的将领,他们为保家卫国,血染疆场,得此荣誉名至实归;但也不乏溜须拍马之徒,凭阿谀之术骗得主子欢心,这样的人即使穿上黄马褂也令人不齿。
 

黄马褂:清代的一种官服
 

  其实,黄马褂就是清代的一种官服。凡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等,皆服黄马褂,后也赐与有军功的臣下,亦作“黄马袿”。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等,皆例准穿黄马褂,一些有功大臣也特赐穿着。

  这里要说明的是,“明黄”就是“淡黄”,是当时帝王专用的颜色,一般贵族或宫妃只能用“金黄色”(即“深黄色”),平民最多只能用“杏黄色”(也即“红黄色”)。“明黄”在这里是最名贵的,除皇帝外,只有为皇帝服务的人才特许服饰明黄色。因此一般说来,这种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装。根据清官规定,有四类人可以穿著淡黄色的黄马褂:

  行职褂子——第一类是皇帝出行时,各内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随从,必须穿著黄色的马褂以壮行色。这种黄马褂称之为“行职褂子”,没有花纹及图案。因为是因职而穿著,离开工作岗位,或者非与皇帝同行时便不能穿。

  行围褂子——第二类黄马褂是皇帝狩猎校射时所赏赐的。清代的各皇帝至咸丰为止俱有每年狩猎的习惯。在皇帝围猎、校射时表现出息,或者向皇帝献猎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赏赐黄马褂。这种黄马褂称之为“行围褂子”,按规定只有在跟随皇帝狩猎时才可以穿著。平时无故穿上属于犯禁,是可以被治罪的。

  武功褂子——第三类黄马褂是因特殊功勋而得到奖赏。这种赏赐又称“武功褂子”,得赏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著;意义上才属于一般人平时所说的“赐穿黄马褂”。据考据,这种赏赐方式在清初并不盛行,一路至嘉庆年间都未见于史书;相信是在道光或咸丰以后才开始出现。到了太平天国起后更多见赏赐于对太平军作战有功者。而获得赏赐者不单是有军功的战将,有时为皇帝(或太后)办事得其欢心亦可能获得赏赐。清末时慈禧太后便曾赏赐为其开火车的司机黄马褂一件。

  特使特赐——第四类是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通常情况下,皇上特赐某官员黄马褂的诏曰宣读后,被特赐黄马褂的官员须骑马绕紫禁城一周,这种威武而又庄严的仪式,在咸丰年间最为盛行。

  整个清朝,最出风头的“黄马褂”则是李鸿章穿着的那一件。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进行马关条约谈判,返回驿馆时,被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行刺,脸部中枪,血染黄马褂。李鸿章迷糊中不忘叮嘱随员,将换下来带有自己鲜血的黄马褂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迹。嘱咐后,他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

  几乎从衣冠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的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就已融入其中了。服饰的面貌是社会历史风貌最直观最写实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服饰的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文明发展史。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