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文学著作看中国古代足球运动的演变

  中国不仅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体育发祥之国。2000年12月,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伊朗“文明杯”足球比赛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足球起源于中国,并从那里传给了埃及,而后又从埃及传到希腊、罗马、法国,最后才传到英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足球和现代足球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下面,我们重点剖析一下从古代文学著作看中国古代足球运动的演变过程。
 

从古代文学著作看中国古代足球运动的演变
 

  中国古代足球源远流长,最早在战国时已经出现。《战国策·齐策》和《西京杂记》就记载了关于中国古代足球“蹴鞠”的一些情况。两汉时期,蹴鞠活动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开始兴盛起来。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蹴鞠活动蔚成风气。当时蹴鞠的主要形式是在球场上进行对抗性比赛,这种比赛多是在专门的球场——“蹴城”中进行,比赛时有正副裁判执法,还有一套竞赛的法则。由于这种比赛具有相当激烈的对抗性,因而多盛行于军队的军事训练中。

  受到汉代浓厚的尚武精神和汉代强盛的雄浑文化、骠悍文化影响,汉代足球健康规范,对抗性强,最能体现公正、公平、健身、竞争的足球精神。唐代是我国古代足球最为盛行的时代。唐代创造了多种形式的足球活动,更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将足球演变为一种表演项目,虽然还有一定的健身功能,但对抗性却大打折扣。激烈对抗的足球运动魅力,在对技巧表演的喝彩中消解,这是中国古代足球的悲哀。王建的《宫词》写到:“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这首诗毫无疑问描述的是踢足球。与此同时,宫廷化成为古代足球的特征。

  在宋代,蹴鞠开展得比较普遍。宋代大词人陆游在很多首诗词里对蹴鞠有所记载,其中在《春晚感事》记载了他当时在咸阳看球的场景:“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及大臣赵普等就以善“白打”蹴鞠而闻名。作为蹴鞠的文学形象代言人的高俅,因为个人蹴鞠技术高超而幸进的下层人士,以球邀宠,从而官路青云。在宋代民间还出现了蹴鞠艺人的组织——“齐云社”。但此时的足球已经彻底娱乐化、表演化、贵族化、帮闲化了。它远离汉代的鞠城,成为即兴表演,足球全然没有了英雄征战的气概,也没有了相互身体的接触和争抢。

  元、明、清时期的足球活动也有开展,在文学上也屡有反映。“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明代金陵马如玉也写了一首《踢球》诗,同样是观看女子足球比赛而作的。这些诗词描写了女子蹴鞠的场面,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纨绔子弟们的风流韵事和上流社会的专场,足球染上了浓重的情色成分,完全失去了足球的竞技体育主旨。加之在民间缺乏必要的组织,老百姓便逐渐远离了足球。到了近代,随着西方近代足球的渐次传人,中国传统的足球活动终于被取代。而现在,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引入中国足球,丰富中国足球文化,促进足球运动的发展。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