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又叫“灯节”、  “上元节”,在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非常隆重、热闹的娱乐型盛大节日。
  我国有一年三元之说,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古代术数认为,“天官(玉帝)”、“地官(阎王)”、“水官(龙王)为三元,赐福有天官生在正月十五日,而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望日,所以叫上元,又称上元节。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众说不一。大约开始于汉代,形成于隋代,隋唐以后,元宵灯会渐兴,故又称灯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皇后篡夺了朝廷权位。功臣们讨平和诛灭了吕氏诸恶势力。汉文帝刘恒登位后便决定把每年夺位胜利的日子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并作为自己出宫与民共庆的日子,把这天晚上出游叫元宵。宵者天河夜空也,所以,那时的元宵是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在古代,  “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