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是端午节里的传统节目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九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屈原踪迹乃返。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就以划龙舟来纪念这位爱国志士。一时间,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等地。
明代的《温州府志》说:“(端午)是日各乡造龙舟竞渡叶水心,所谓一村一船遍一邦,祈年赛愿,从其俗是也。但互争胜负,至殴伤溺水者。”温州竞渡活动遍及各村,十分普及,每逢竞渡之时,民众聚观如堵,并持酒肉慰劳胜者,叫做“赏标,。
闻一多认为,“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吴、越一带的习俗,寻常舟船刻为龙形、龙舟的目的,和吴越民族文身一样,大概也是为避蛟龙之害。画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击鼓声中竞渡,以娱神和乐人,是中国古代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的活动。唐朝时期,在端午节竞渡之风很盛行,宋元时期,江淮、江西、福建、两广诸地流行赛龙舟活动(《元典章》卷五七)。崇祯福建《尤溪县志》记载当地“斗龙舟以祛瘴厉”。
避邪、祛瘴厉的说法表明了竞渡的原始意义。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全国各地还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九浙地区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福建省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凭吊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过“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农家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当地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时任台湾知府的蒋元君在台南市城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要举行龙舟竞赛。香港也会举行龙舟竞渡。
明代的《温州府志》说:“(端午)是日各乡造龙舟竞渡叶水心,所谓一村一船遍一邦,祈年赛愿,从其俗是也。但互争胜负,至殴伤溺水者。”温州竞渡活动遍及各村,十分普及,每逢竞渡之时,民众聚观如堵,并持酒肉慰劳胜者,叫做“赏标,。
闻一多认为,“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吴、越一带的习俗,寻常舟船刻为龙形、龙舟的目的,和吴越民族文身一样,大概也是为避蛟龙之害。画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击鼓声中竞渡,以娱神和乐人,是中国古代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的活动。唐朝时期,在端午节竞渡之风很盛行,宋元时期,江淮、江西、福建、两广诸地流行赛龙舟活动(《元典章》卷五七)。崇祯福建《尤溪县志》记载当地“斗龙舟以祛瘴厉”。
避邪、祛瘴厉的说法表明了竞渡的原始意义。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全国各地还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九浙地区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福建省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凭吊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过“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农家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当地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时任台湾知府的蒋元君在台南市城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要举行龙舟竞赛。香港也会举行龙舟竞渡。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