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国宝的文房四宝,收藏价值凸起

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创造。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我们的民族文化才得以传播并发扬光大,从而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东方文化并影响整个世界的进步。

“文房”之名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专指文人书房。最早将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的人是北宋时期的苏易简,在他编著的《文房四宝谱》一书中,首次对笔、墨、纸、砚的产生及发展做了详尽的描述,“文房四宝”由此得名。

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已不再像古人对文房四宝那样依赖,但其历史、艺术、文物、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却与日俱增。收集珍藏文房四宝,也不再是个别文人墨客的行为,全国各地藏友日渐增多,暗暗地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收藏群体。

随着收藏队伍日益壮大,文房四宝的收藏价值也与日俱增。但是,这一类收藏品相对于别的收藏品如青铜器类,收藏、保养难度较大,因此在传世过程中多有散失,尤其是笔、墨、纸等,留传到现在的可谓凤毛麟角,普通藏友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甚至难得一见。但是相对来说,石砚的保存就相对容易,在民间尚有无数珍品,如果条件允许,藏友们不妨到民间走走,兴许能淘得一两件“宝贝”。

小杨是一名国企员工,业余时间跟石先生学画。石先生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喜好收藏,尤其酷爱收藏端砚,几十年下来,收藏了几百方砚台,仅上品端砚就有十几方。在先生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下,小杨对鉴别古砚的年代、坑口和做工已有几分火候。

不久,小杨所在的单位因为不景气开始有人下岗。这时候一个朋友劝他说,为什么不试试搞古董呢?小杨经过深思,决心下海一搏。

深秋时节,正是藏市淡季。无事可做的小杨决定回一趟山东老家,顺便淘宝。真是无巧不成书,小杨在一老乡家中上厕所时,无意中发现一个破旧的箱子后面有一方毫不起眼的旧砚台,砚盒破破烂烂,砚石也脏污不堪。经过询问,主人说这是祖上留下的,你要买就卖给你。小杨用唾沫擦了一下砚石。原来是麻子坑灰紫端砚。只见砚池上端一片青花托起一只红黄层晕的“活眼”,略事雕琢云纹,酷似一轮红日正从朦胧翻滚的海浪中冉冉升起,两只仙鹤飘然而过,犹如黎明前的海上日出。砚背铭刻“东方未明砚”,落款“墨海僧人”,小杨判断,这一神奇绝妙的高雅文玩,当属清代中期之物。主人见小杨看得入神,怕卖漏了,便说最低一千元拿走。小杨猎物心切,最终以1000元将“东方未明砚”收入囊中。

东西买回之后,小杨首先修复了红木砚盒,又把砚石清洗干净。这块巧用天然石料、构思新奇浪漫的“东方未明砚”,顿显昔日光彩。古玩行业一向消息灵通,有关“东方未明砚”的信息不胫而走,翌年开春,小杨以五万元的价格将“东方未明砚”卖给了一位华侨。

提起文房收藏,很多藏友首先想到的就是笔、墨、纸、砚。但是,近几年来,很多文房辅助用品也就是藏友们常说的“文房清供”也一改往日不受人重视的局面,备受藏友青睐。在历次拍卖会上,“文房清供”都表现不俗,其中当属2005年最为疯狂。

在2005年的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小小的清代的白玉笔架,以15万元起拍,最终以40万元成交;而一件清朝雍正时期的高士访游图笔筒,成交价竟高达2209.04万元人民币,创造了笔筒拍卖的最高纪录!一件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铜胎画牡丹雄鸡图盖盒,也以21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再创盖盒拍卖新纪录!

“文房清供”都是根据古代文人的实际需要出现的,如臂搁的出现就与古人的书写用具和书写方式有密切关系。在“文房清供”里,笔筒是文房中最常见、最实用的文具之一,即使是现在,笔筒仍然可以插放钢笔等现代书写工具,因此也最为当代收藏家尤其是学者型收藏家所青睐。

最近几年来,明清时期的笔筒增长速度十分明显。如一些青花笔筒,在新千年之前最多也就几万元,而现在动辄十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

张先生玩收藏10年有余了,在香港回归之际,他在一位朋友的“怂恿”下以8万元买下了一件晚明时期的竹刻笔简。2012年,由于张先生的儿子急于结婚,所以不得不买一所大房子,但此时张先生的公司却资金紧张。这时,那位朋友告诉张先生,这几年文房类收藏品节节攀升,张先生当年收藏的那件笔筒有望突破百万元。于是,张先生就把这件笔筒带到了拍卖会上。结果不出那位朋友所料,笔筒最终被一位知名作家以120万元的天价收入囊中。

除了笔筒外,其他一些造型多样、材质丰富、雕琢精美的“文房清供”也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如印盒、笔架等,收藏爱好者在日常生活中需随时留意。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