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春节习俗

春节的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也和汉族一样辞旧迎新,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当中。
  因为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各有不同,所以就形成了他们各具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过年习俗。
  在农历正月初一与汉族一起欢度春节的有满、蒙古、朝鲜、达斡尔、鄂温克、瑶、彝、畲、壮、赫哲、白等少数民族。


满族春节习俗


  与汉族相同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福”字。年三十晚上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要有褶,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的码放有规矩,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圆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蒙古族春节习俗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又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除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好友。除夕夜要吃“手抓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并有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的风俗。


朝鲜族春节习俗


  朝鲜族除夕全家人守岁通宵达旦,伴随着古老的伽蝇琴和筒箫乐曲人们进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德高望众的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春节习俗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大早,家家洒水扫庭院,并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点燃垛后,家家门前轻烟缭绕,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坐在一起吃手抓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食者象征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娱乐活动。


白族春节习俗


  除夕送“亲肉”是白族春节习俗之一。大年三十一大早,各村寨内亲友间相互拜年祝贺,并互赠礼品。然后,各家宰杀过年的猪之后,必须交纳一部分猪肉,由村里统一煮熟,按人头再分分配下去。因为有特殊困难过年没有杀猪的人家,除可按人口分得部分肉外,其亲友还要赠送足够节日食用的猪肉,此习·俗即称为送“亲肉”。
  白族也有除夕守岁的习惯,但是不像汉族男女老少全家人都熬夜守岁,而是家中的长者独自静坐,陪祖灵除旧岁。待到夜深人静之时,家人已经全部入睡,老人往打扫得千干净净的地上撤些银币、铜钱作为岁钱,以便初一天亮刚起床的儿童去抢拾。除夕撒岁钱,意思是用来表示新年吉利,生活富裕美满。
  白族另一春节习俗是“抢头好”。白语称为“抢光号”。初一凌晨,子夜一过,村寨里的青年男女都从家中赶往泉边、井旁,争打第一桶吉祥水。据认为,去得越早,越吉利。用这桶水烧茶煮饭,可以给全家在新的一年带来平安和幸福。

壮族春节习俗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食品。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用来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这道菜,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具特色的食品,规定在三十晚上不能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重达一、二斤,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被称为“风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其中的馅有绿豆、猪皮和面酱,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来访,一定要让客人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彝族春节习俗


  彝族民间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各地彝族的节日风俗不尽一致。彝家人在过节时通常要在天井、场院、门前栽种一棵青松,以此表示消除灾祸,祈祷安康。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春节最喜爱的活动是举行盛大的摔跤比赛,彝语称为“抵底西”,通常是各村寨联合举办。场面十分热闹。云南华宁、澄江地区的彝族,春节期间为表示对劳碌一年的妇女们的感谢,大年初一这一天妇女们受到格外的照顾,不作任何家务,挑水、做饭等家务均由家中的男子承担。弥勒、路南的彝族支系阿细人,春节最突出的节日活动则是各村寨的歌舞聚会:“阿细跳月”。男子弹奏大小三弦、月琴、笛子等乐器,并与女子相对而舞。

瑶族春节习俗


  瑶族散居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区,由于分布广泛,各地瑶家的节日习俗不尽相同。较为突出的一项春节活动是演“耕作戏”。每逢农历正月初一,瑶寨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村寨广场上观看表演,演“耕作戏”,一人扮牛拉犁,一人扮扶犁耕作的农夫,一人扮荷锄挖地的农夫。三人载歌载舞,表示迎接春耕,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物阜年丰。随后,青年男女纵情高歌跳起欢快的舞蹈。姑娘们如果在歌场上选中意中人,就将自己绣的花带或身上佩戴的银饰当作信物,挂在意中人的腰间。在大多数地区还有新婚夫妇春节回娘家的习俗。
  生活在云南各地的红头瑶、花瑶和沙瑶,节日期间青年男女串寨“赛歌堂”也是节日特色。
  云南富宁一带在春节期间有一种抛花包的娱乐活动。瑶语称为“武多”。玩时人数多少不限,男女两方相距一丈多远,每人手握两只花包,一手抛一手接,同时进行。男女对抛,飞彩流花,循环往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广西的瑶族在节日期间盛行打陀螺的游戏。


拉祜族春节习俗


  拉祜族有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的习俗。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用以象征太阳和月亮。此外还要做许多小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布依族春节习俗。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之时,姑娘们争先恐后来到河边担水,能先担回第一担水的姑娘,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赫哲族春节习俗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日。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去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  (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最喜爱的娱乐活动。


佤族春节习俗


  佤族人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与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身穿长裙,几十人为一队,手搭前面人肩膀,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土家族春节习俗


  土家族过春节有跳“摆手舞”的习俗。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供品,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头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有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文娱活动。


高山族春节习俗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地歌舞。有的寨子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各种体育活动。

畲族春节习俗

畲族人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意思是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甜美美。畲族有祀奉“盘瓠”祖先的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以示不忘祖辈。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