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苗族先民自古代就生活在我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创造了辉煌的古代苗族文化。后来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苗族先民被迫南迁,苗族文化也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因居住地理环境差异而呈现出的异彩纷呈的苗族服饰文化。现在,苗族及其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正在逐渐走向世界,为更多的世人所了解,成为宣传和弘扬我国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1苗族古装的文献记载
苗族古装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集中体现了苗族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反映了苗族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风格,还揭示了苗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苗族先民的服饰习俗,秦汉以前无论是《述异记》中蚩尤形象,还是《淮南子》中“三苗髽首”的描述,以及《后汉书》中“五色衣服”的描述,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苗族先民的服饰特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南北朝和唐宋时期,关于苗族先民服饰习俗的记载愈发丰富起来,见诸文献的就有北魏《水经注·沅水》、东晋《搜神记》、《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南蛮传》、《图画见闻志》和《老学庵笔记》等。
到了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关于苗族先民服饰习俗的记载就更加丰富。尤其明清时期,有具体图画来详细记录不同地域苗族服饰的区域差别。《贵州图经新志》中就有关于今贵定、贵阳、石阡、黎平、镇宁、麻江、三都、龙里等地的苗族服饰习俗的图画。此外,诸如清代《毕节县志稿》《黔书》《红苗归流图》《苗防备览·苗疆风俗考》《黔南职方纪略》《黔南识略》《铜仁府志》等,均对苗族在这一时期的服饰习俗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从中不难发现苗族服饰文化的源远流长。
2苗族服饰的历史踪迹
抚今追昔,至今仍在广大苗族地区普遍流行的苗族服饰,无论是服装款式、图案花样还是头饰造型等,都深深打上历史的烙印。现以几件博物馆藏实物为例说明:
①“苗族的服饰图案纹饰代替了文字,成为无字史书,服饰图案、图形起到了记载历史、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1]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贵州丹寨苗族平绣龙纹胸围巾中的龙纹与我国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龙”字极为相似,从实物中能窥见古代龙的形象的传承和发展。
②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雷山苗族女盛装的头饰上硕大的银角,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出土汉砖上雕刻的黄帝战蚩尤中蚩尤的形象也具有某种相似性,也许表达的正是对祖先的一种追忆和向往。
③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的1957年遵义理智村田通庵墓出土的贵州遵义石刻顶棺奴圆雕跪像,身穿无扣对襟半截衣,下着短裙,袒胸露怀,一手抚曲膝,一手支跪腿,作挣扎用力状。将其置于女室棺床下,作用如同磉磴。不难发现其脸型、发式、衣着或是当时苗族先民中年妇女形象。再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海南苗族树皮衣,采用树皮制衣,上衣为对襟、无领、中袖衣,下装为围裙,从中可见古代苗族服饰的材质和款式。
④苗族服装中的头饰是其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六枝梭嘎苗族服饰中的长角头饰,体现的正是古老的“髽首”习俗,也就是将头发盘于头顶。这一习俗在今天大多数苗族妇女中仍有保留。
⑤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湖南苗族平绣仙鹤纹女装为清代湖南苗族中老年女盛装,上衣为右衽、圆领大襟衣。说明在这个历史时期,由于提倡新文化、倡导新生活,对民族服饰进行了改良,体现在服饰上就是改装。湖南湘西和贵州三穗、黄平、雷山等地经过服装改良后的苗族服饰逐渐汉化和西化,女子穿绣花或蜡染衣服,裙装逐渐过渡到裤装。
从这些博物馆馆藏实物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正在穿着和流行的苗族服饰虽历经千年的变迁,但却延续了古老的习俗和独特的风格,堪称中国服饰史上的活化石。
3苗族服飾的地域分布
“人类的需要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源泉。”[2]苗族服饰不仅是扮美的饰物,本质上因其具有的实用功能而为大众所周知。“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实用性是其最基本功能,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有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和发展。”[3]苗族服饰种类繁多,主要保存在妇女服饰之中,而以其参加节日、喜庆、社交礼仪的盛装最为华贵,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精品。从头巾、衣服、前后围腰、小背衫、百褶裙、花带、绑腿到花鞋,花纹图案均繁复精细,银装素裹。盛装服饰可细化为桂、黔南部苗装,滇、川、黔西北部苗装,湘、渝、黔东北部苗装,黔中苗装四大类(表1),可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3.1桂、黔南部苗装
桂、黔南部在地理环境上接近热带,于是服装单薄、开襟,款式多为裙装,体现了开放而多元的文化,颇具特色,以贵州罗甸、从江、榕江、黎平,广西南丹、融水和海南等地的苗族服饰为代表。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贵州从江邑沙苗族女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2滇、川、黔西北部苗装
滇、川、黔西北部苗装厚重,特点突出,以六盘水、六枝、梭嘎、织金、毕节、习水、四川古蔺、云南楚雄等地苗族服饰为代表。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贵州毕节苗族男装就是在对襟长袖衣的白麻布上用羊毛织成几何纹,配花披领或花披肩,背部缀有布贴方形背褡。百褶裙以白布为底,饰蜡染花和红线条。这些体现出的正是高寒山区苗族服饰的特点。
3.3湘、渝、黔东北部苗装
湘、渝、黔东北部苗装以贵州铜仁、鄂西、湘西、酉阳等地苗族女装为代表,服装款式以大襟衣为主,喜用阑干花作为装饰。因这一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接近相对发达的地区,受儒家礼教和汉文化影响较深,于是其服饰也呈现出衣不露体的特点。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贵州松桃苗族女装的上衣就为无领右衽大襟衣,在衣袖、衣襟处绣有石榴、鸟、凤衔梅等图案,裤脚用平绣绣有双凤、莲花、蝴蝶等图案。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改装现象和汉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寓意。
3.4黔中苗装
黔中苗装主要指黔东南、贵阳、安顺、贵定一带的苗族服饰。服装款式多样,装饰大红大绿,银饰之盛无与伦比。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贵州乌当卡堡苗族女盛装,该服饰为贯首式样,是黔中苗装的典型代表。
3.5苗族便装
苗族便装少花饰和装饰物,以适应生产劳作和家庭日常生活的需要,素净、简洁、适用又不失民族特色,以雷山、黎平、黄平、台江、毕节、三穗等地苗族女装最具特色。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贵州惠水鸭绒苗族女装,不但式样干练、花色精美,而且其中的百褶裙的布贴工艺还体现了苗族日常生活的节俭和智慧。
3.6苗族专用服装
苗族专用服装是苗族因特殊需要而穿着的服装,在各地均有分布。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祭祖百鸟衣、龙船衣、雨衣、皮衣、酒礼装、跳花衣、傩师衣、老人衣、防护甲胄、背扇衣、接龙衣、嫁衣等,不一而足,十分精美。
4苗族服饰的审美观念
劳动创造了美,苗族服饰正是“苗族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4]。正如“高金锁认为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与地域民俗风情是他们民族精神的体现”[5],苗族以图画的形式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民俗风情寓意于服饰之上,记录下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4.1苗族服饰体现的祖先崇拜
苗族跟任何一個民族一样,都有对于自己祖先的思考和崇拜。这种心理深入到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体现在这个民族的服饰之上。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丹寨雅灰苗族祭祖百鸟衣,其款式精细、图案古朴,是苗族在牯藏节祭祀祖先仪式上专用的服饰,颇具特色。百鸟衣上的鸟纹、蝴蝶等图案体现的正是对鸟氏族的怀念和对蝴蝶妈妈的崇拜。
4.2苗族服饰体现的美学观念
苗族服饰追求“以多为美”“以富为美”,凝聚了苗族女子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其服饰或纷繁复杂或简单大方,或银装素裹或清新雅致,均与身上的衣装相辉映,形成一个完整的服装体系。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台江施洞苗族银衣和黄平苗族银衣,从冠帽到服饰,从胸颈到十指,无不布满了刺绣和银饰。那一份份精心巧作、赏心悦目和不可思议的精致,镌刻了无与伦比的美丽。再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丹寨排调苗族服饰,百褶裙装多达17条,上衣为2件叠穿。据当地苗族妇女说,此前上衣最多的时候为9件叠穿,取“长长久久”之意,体现的正是“以多为美”“以富为美”的美学观念。
4.3苗族服饰体现的生命意识
“苗族服饰是人类原始阶段的民间艺术传承,其服饰的纹样反映的内容,大都是人类曾经历过的渔猎时代及农耕时代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6]苗族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生活憧憬、故事传说等重要信息多储存在苗族服饰的纹饰图案当中,这些纹饰图案成为传承苗族文化的关键载体。如苗族服饰中鱼、石榴等图案,就寓意多子,包涵了苗族对生命的认识和对子孙繁盛兴旺的希冀。
4.4苗族服饰体现的英雄意识
“古代这些传说所反映的,主要属于族类记忆,是关于氏族与部族起源及其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忆。被奉为族类英雄而加以讴歌者,都是对族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者。”[7]苗族服饰中有许多以英雄人物为主题的造型图案,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台江施洞苗族破线绣衣袖片,其中的主要图案就有张秀眉、务么细等清朝起义将领。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而将其绣织在自己的衣装之上,这是对民族英雄的讴歌和礼赞,体现的正是一种朴素的英雄意识。
5结语
苗族服饰是苗族迁徙之后疲惫心灵对于美好家园的渴望,是凝固在血液里的坚韧与顽强。历史与地理共同塑造了苗族服饰,传承了苗族千百年来的情感与愿望,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池家晗.黔西南苗族服饰传统图案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2).
[2]周辉,黄永利.湘西苗族文化中的汉文化情结——以服饰文化为例[J].服装学报,2016(1).
[3]冯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历程及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6(2).
[4]秦建星.贵州松桃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6(7).
[5]高金锁.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地域特征分析[J].学术探索,2009(1).
[6]杨昌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7]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史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