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热:文化复古者的孤芳自赏
近日,周立波调侃汉服事件引发热议,方文山的指责与黄健翔的力挺又促进了事件的持续发酵,虽最终证实是乌龙一场,此“圆场”非彼“援场”,但汉服所牵动的民族主义争论却值得思考。
在眼下如火如荼的汉服复兴运动中,相比于同袍们的满腹热忱,大众们的态度却始终是无可无不可,着汉服上街依然是一种“奇观”。复兴不利于行、不便于劳的汉服意义何在?所谓的“汉服热”会不会只是同袍们的集体臆想与形胜于质的孤芳自赏?西方文明早已浸透、日韩文化不断涌入,祭出汉服只是为了打响文化自卫反击战吗?被迫中断了自身传承的汉民族,重拾起汉家衣冠,又能否重新觅得失落的乡愁与荣光?
“同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的“同袍”指的是战友。而现代汉服复兴者之间,亦多以“同袍”互称,既有互称战友,共襄此举的勉励,又暗示了此处的“袍”即汉服。
汉服,指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而并非单指汉朝一朝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