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春节各地的饮食礼仪

作者:桂婷

解读春节各地的饮食礼仪

春节期间的饮食丰富多彩,但是礼仪也颇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各自的饮食特点,礼仪也很多,值得学习。
春节,一般是指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半个月时间。从古至今,春节都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在此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贺,增添友好感情,有的则要看望亲戚朋友,赠送礼品和年货,有的则要相互请客吃饭,名为“年节酒”。
春节的前也是除夕,古称“岁除”或“逐除”。除夕的饮食习俗,北方和南方不尽相同。北方人以饺子为美味,有水饺、蒸饺等,在出席子时食用,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讨吉利,有的饺子中放些糖块,意味来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饺子里放一枚“制钱”,吃到有制钱的饺子,一位着财运亨通。
在南方,人们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鱼、肉、菜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即汤圆,取“全家团圆”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产和生活“年年高”之意。
吃年夜饭之前,旧时一般还先要祭祖,将食物分出少许,献给祖先,以示纪念。午夜钟声一响,辞岁礼开始,全家向祖先灵位行礼致敬,子女依长幼序向长辈行礼辞岁。小辈可从长辈那里收到“压岁钱”即“押崇钱”,寓意镇压“邪崇”。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祝福。早餐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等,几乎全国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与“年”字谐音,而“年”字本来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现在已通称年糕了。吃罢早饭,人们穿上新装,到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家去拜年,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每家都会以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这一天,人们吃的大多是节前准备好的食物,即取其“有余”之意。北方大多吃馒头,南方还是以米为主。
初了以上礼仪习俗外,各地、各民族还以自己地区独特的风味食品庆祝春节,增加了春节的热烈气氛。
台湾人欢度春节要吃新鲜西瓜,以庆贺新年新岁。全家人围炉聚餐,品尝水酒和菜肴。菜肴大多去名吉利,如萝卜叫“菜头”,寓意为“彩头”;“鸡”是闽南语“家”的谐音,隐寓为“食鸡起家”;还有一种茎与叶子较长的“长年菜”,表示长生不老等。
四川西部一带,正月初一,按习俗每家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吃长寿面”。相传汉东方溯云,彭祖寿长,活到八百,因是脸长之故。“脸”亦称“面”,“脸长”可称“面长”,因此吃长条面寓意人长寿。民间走访亲友,还多以挂面为馈赠礼物。
浙江西部地区,每年正月初一,各家都准备丰盛的茶点,如花省、核桃、瓜子、炒米糖、冰米糖等,一次邀请亲友或邻里到家饮茶,以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称之为“请大年”。
侗族,大年初一必吃鱼,或煎、或炸、或烧、或炖,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配上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春节吃鱼,预示新的一年吉庆有鱼(余),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达翰尔族的男女青年,在大年初一早上梳洗打扮完毕,先向长辈行礼、请安、敬酒,然后逐户拜年。而每家兜备有年高,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着吃糕,取其“年年高”之意。
云南地区的壮族妇女,在初一清晨,身着新衣、鞋、到河渠挑水回家,手里拖着象征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口里模仿着六畜叫声,寓意来年“六畜兴旺”。
到家后将新水加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后,让全家和客人品尝,象征吉祥,相信喝了会使人聪明伶俐。
云南鹤庆地区的白族人,在节日里有去野外汲河水的习惯,称“汲春水”。初一那天全天吃米糕,称“吃熟年”。
海南岛的黎族,除夕早上,男人宰猪、鸡,妇女蒸年糕、煮年饭(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压年米,傍晚摆设祭品,祀拜祖宗,祭毕吃年饭、喝年酒。新年初一闭门守家。早上给牛栏、猪圈、鸡窝等处送年糕。
云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人,在初一这天吃素拜祖坟。节日期间各家还用大米猪肉喂狗,因为传说五谷是狗带来的。
贵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仡佬族人,春节时要酿酒、杀猪、宰鸡、做豆腐和糍粑等,并用几升糯米或糯苞谷作一大糍粑供奉祖先,并在三天之内不许动,以纪念祖先当初开荒辟草的艰辛。
多姿多彩的春节饮食文化活动,不仅改善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增进了友谊,也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