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俗服饰之华锐藏族服饰

华锐藏族是由吐蕃与本地古羌人融合而成,并有鲜卑族、汉族等血缘关系。唐末宋初的西凉府六谷部时期,是形成这一民族聚居地的重要历史时期,到了元代,华锐藏族在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区域文化,与其他藏区显现出一些差别。这也体现在华锐藏族服饰及制作工艺上。2008年,华锐藏族服饰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华锐藏族服饰比较轻便,这和本地气候、生产劳动方式有关,既适合放牧,又适合农耕活动。虽然华锐藏族地区在气候上没有严格意义的夏季,春夏秋冬也不甚分明,但在服饰上却分有夏衣和冬衣。




夏衣:男子穿白色小领大襟衬衣,其领边饰有花纹、袖口围以黑边,大襟中上方绣有一块称为“章金”的方形图案,罩衣是用布或毛的品(褐子)缝制的长袍。以白褐衫和紫红色氆氇褐衫最为流行。女于着彩色大襟衬衣,上穿布袍(有小领、大领两种),腰带多喜绿色,再围以铜带,足穿靴子,头戴毡帽或方巾,喜日佳节,男女都穿用绸缎、氆氇、呢子缝制的长袍,内穿由大小、色彩均异的数层领组成的衬衣,戴瓦蓝色藏式礼帽。

冬衣:男子穿着大羊皮缝制的皮袄,其白板皮衣边上围以3至5寸的黑蓝布条或羊皮细边。老年人穿的冬衣一般在大皮袄上用黑或蓝布做面,用白或黑皮做领,年轻人讲究穿用豹皮做领、围边的皮袄,也有用其他兽皮做领的,女子冬衣和男子大同小异,只是有的皮袄是小领且缀有纽扣。

发饰和其他装饰:女子的发饰分已婚和未婚两种。姑娘的发式是数十根小辫分两边缀入胸前约一尺长的辩套内,头顶后留一根细辫,穿入腰带拖后。已婚妇女则把发辩缝进3尺多长、4寸宽的辫套内,吊在胸前,辫套制作精致,其上图案由盘绣工艺制作,色彩艳丽,花纹繁密,立体感强。还佩挂“依玛阿锐”,其上缀有贝壳、银牌、银壳、骨片等。颈饰藏语称“格金”,一般是在约1寸多宽的布条上缀以镶有各种宝石的数块银牌,或直接串级珊瑚、翡翠、绿松石、玛瑙等宝石。

华锐藏族群众一般夏天穿布制夹长袍或白褐衫,脚穿皮靴或便鞋,头戴礼帽,冬天穿大羊皮袄,有白板皮袄和搭面皮袄之分,节日穿叫作“擦什孜”的羊羔皮搭面长袍,头戴狐帽、全边帽或四片瓦帽,脚穿皮靴或褐腰皮棉鞋。在喜庆佳节时,穿上用绸缎、毛呢、毛料、紫白氆氇等原料缝制的长袍,其大领、袖口、下摆镶有织锦水獭皮或豹皮等边饰,系上五彩腰带,拖出右袖。妇女的衬衫露出多层衬领,再配挂上“依玛阿锐”,腰带上挂有银制奶钩、如意牌等。男子一般穿白色大襟衬衣,领子绣有花纹。袖口围彩边,衬衣襟上方绣有一方图案,称胸饰。头戴礼帽、金边帽或狐皮帽,腰间挂藏刀。




服饰是展示民族文化面貌的载体,华锐藏族服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锐藏区的文化面貌,藏区人民的精神原貌、想象力以及民族个性特征,通过整理和保护华锐藏族服饰及其制作技艺,对于研究独特的华锐藏区文化及民族精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华锐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在历史上与各民族的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和审美观念以及服饰制作的技艺。华锐藏族服饰的演变史是华锐藏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发展的历史。对它的整理、挖掘对研究华锐臟族的美学观念、工艺美术及其发展历史均有极高的价值。

华锐藏族服饰制作目前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居住在天堂乡的朵姓家族。代表性人物师延玲,其祖母牛才郎什姐,擅长服饰制作及盘绣工艺。其婆婆索秀兰,在服饰制作方面在当地很有名气。师延玲现居住于天祝县华藏寺镇,传承了家族的服饰制作技艺,并从事藏族服饰的制作。现居住于天祝县华藏镇的徐英与其婆家祖母昭什吉、婆婆李才郎措一脉相承,习得华锐藏族服饰的制作技艺,从事华锐藏族服饰制作。2008年,师延玲被甘肃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徐英被甘肃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