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大师成长的摇篮——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又称一厂)

八十年代的紫砂厂

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55年成立合作社之前,是宜兴紫砂业的衰退时期。因为战乱和贫苦,喝茶品壶,几乎成了白日梦似的绝想,连茶叶店用壶及农村下田所带茶水壶亦是数目寥寥,整个紫砂行业萧条衰弱,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而改变这一局面的转折点,是七位老人。



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 徐建荣

在宜兴紫砂工艺厂徐建荣厂长的印象中,宜兴紫砂近代史的主流就在这里诞生。

故事要从当年刚开始解放、须大力发展生产,走“合作化”的道路说起。

五十年代初,政策上要对紫砂行业进行保护性救助和开发,散落在民间的紫砂艺人由此机缘聚集在一起。

民间艺人进行再三考核,遴选出七大手艺人,作为紫砂群体的骨干队伍。

他们是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那时候他们被称为“技术辅导”。

他们任务很艰巨——其一,恢复生产;其二,培养人才。他们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后辈集聚了前进的动力。

制壶车间

上世纪六十年代,将蜀山陶业合作社、宜兴合兴陶瓷厂以及上袁、潜洛28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共有职工2067人,其中艺徒299人。

在七位“老辅导”也就是后人尊称“七老艺人”的带领下,开始了宜兴紫砂的艰难崛起。

顾景舟与朱可心讨论“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制作工艺

任淦庭指导徒弟徐秀棠、谭泉海等人学习陶刻技艺

蒋蓉在讲解荷花壶的创作辅导青年艺徒

裴石民在辅导青工

朱可心指导范洪泉、周桂珍、周坤生、王莲芳

在1988年至今的20多年里,从顾景舟被评为紫砂界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起,这里陆续走出了数十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以及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也因而,紫砂厂被业内公认为“大师成长的摇篮”,紫砂界的“黄埔军校”。在丁蜀随访一些已负盛名的紫砂从业者,你会发现,他们当中不少人都跟这个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古老所在,有着传承和关联。


宜兴紫砂工艺厂现貌

七大老艺人部分作品

任淦庭刻《铺首方尊》

裴石民制《三头桑盘摆件》

吴云根制、岩如刻 《海棠壶》

王寅春制 《小朱泥壶》

朱可心制《云龙壶》

顾景舟制《提璧套壶》

蒋蓉制《老南瓜壶》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