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贯首衣形制考略
摘要: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因此产生了形制多样的壮族服饰。笔者在对文献梳理时发现,早期壮族服装的基本形制为“贯首衣”,并且通过博物馆壮族服饰标本的信息采集、测绘和结构图复原得到实物的佐证。
关键词: 壮族;贯首衣;形制;上衣下裙;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1692.6万人,2010年),来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1]1949年后,壮族是根据民族构成四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识别形成的族群共同体。[2]壮族服饰便是四要素载体的集中表现。壮族人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因此也产生了形制不同的壮族服饰样态。那么,壮族先民最初缝制的衣服形制究竟如何?是如何变化发展的?笔者通过对记载壮族文献史料中有关服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发现贯首衣从先秦、两汉到唐宋都有记载,如“开中央,以头贯穿”“以布贯头而著之”“贯头左衽”“迦盘衣”等。文献缺少实物佐证,但我们通过博物馆标本研究获得了重要发现。
一、贯首衣文献考释
服饰的形成与变化和纺织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壮族服饰也不例外。从陆续考古出土的树皮布石拍[3]、纺轮[4]等实物推测,早在石器时代的岭南壮族先民,已经有了最初的纺织技术并开始穿着纺织品衣服。由于时间久远,早期壮族先民的服装形制无法得到证实。因此,我们探究壮族先民的形象更多是从汉文献的记载中找寻。
对壮人最早的记载有《战国策·赵二》“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5];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也载,“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6]。“瓯越之民”即指的是“西瓯”和“骆越”的部族,壮族正是从“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7]可见,先秦行“披发左衽”谓“瓯越之民”。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短裷不袴,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8]文中点明了先秦时期壮族先民的人体装饰表征和着装特点:头饰主要表现为“披发”,或者“剪发”;“文身”“错臂”则描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因此产生了形制多样的壮族服饰。笔者在对文献梳理时发现,早期壮族服装的基本形制为“贯首衣”,并且通过博物馆壮族服饰标本的信息采集、测绘和结构图复原得到实物的佐证。
关键词: 壮族;贯首衣;形制;上衣下裙;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1692.6万人,2010年),来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1]1949年后,壮族是根据民族构成四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识别形成的族群共同体。[2]壮族服饰便是四要素载体的集中表现。壮族人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因此也产生了形制不同的壮族服饰样态。那么,壮族先民最初缝制的衣服形制究竟如何?是如何变化发展的?笔者通过对记载壮族文献史料中有关服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发现贯首衣从先秦、两汉到唐宋都有记载,如“开中央,以头贯穿”“以布贯头而著之”“贯头左衽”“迦盘衣”等。文献缺少实物佐证,但我们通过博物馆标本研究获得了重要发现。
一、贯首衣文献考释
服饰的形成与变化和纺织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壮族服饰也不例外。从陆续考古出土的树皮布石拍[3]、纺轮[4]等实物推测,早在石器时代的岭南壮族先民,已经有了最初的纺织技术并开始穿着纺织品衣服。由于时间久远,早期壮族先民的服装形制无法得到证实。因此,我们探究壮族先民的形象更多是从汉文献的记载中找寻。
对壮人最早的记载有《战国策·赵二》“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5];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也载,“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6]。“瓯越之民”即指的是“西瓯”和“骆越”的部族,壮族正是从“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7]可见,先秦行“披发左衽”谓“瓯越之民”。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短裷不袴,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8]文中点明了先秦时期壮族先民的人体装饰表征和着装特点:头饰主要表现为“披发”,或者“剪发”;“文身”“错臂”则描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