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工艺中即将要失传的老手艺!

手工艺是传统自然经济、农耕社会的产物,近一百年来它正飞速走向消亡。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廉价工业制品的大量涌现,手工业种就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如今已所剩无几。保护得再好的老手艺也无法改变无人使用或日渐减少的需求这一事实.


锡伯古弓,《了不起的匠人》一书中,就讲述了这一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在现代社会的艰难遭遇和传承。古代战争期间,弓箭是防身之器。若战死沙场,弓箭一定要随着勇士一齐入棺。锡伯族一直以弓箭作为生存工具和武器,是使用弓箭时间最长的民族。但是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武器的性质有了转变,大部分年轻族人都去了城市和工厂。更多的时候,弓箭成了旅游地区当地居民谋生的一门手艺。于是,这种文化也就逐渐停步于历史或存留在纪念品商店里。而现在通行的制作弓箭的技艺,并非是锡伯族的传统。锡伯族祖先做的角弓,已经失传很久。大多数人对这种弓所知甚少,只有念到古诗“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才会恍然明白一些。但是也仍然不知这种弓到底有何特殊。


木叶盏,宋元时期,江西窑器先有吉州后有景德镇。吉州窑始于晚唐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拥有600年烧造历史。吉州窑以黑釉出名,木叶天目、玳瑁、兔毫都是其独有的。南宋时期茶文化盛行,吉州窑出产的黑釉瓷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木叶盏就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但由于烧制极其复杂,柴烧工艺的不可控往往是一窑生一窑死,数百件作品中都难有一件佳品,存世量极少。从宋元时期开始,吉州窑的木叶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国外,被誉为世界之神器。木叶盏全世界只有十余只存世,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江西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美术馆等有藏,被人们视若瑰宝,一只盏市场拍卖价千万以上。


“补篮”

竹篮就是用竹子编成的篮子,叫做竹篮或竹篮子。竹篮的应用相当广泛,可用来装菜,洗衣,盛物件。作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生活用品,传统手工竹篮具有经久耐用、用途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

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泉州地区人人家里几乎都至少有个竹篮子,因此“补篮”这行业也成为了一份非常吃香的工作,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篮具的普及,加上经济压力等原因,这个行业渐渐走向衰弱,多数人都已转行。

“补篮,补神篮”,目前还在坚守这个手艺的南安东田“补篮”人王明民,坚持每天骑着摩托游走在每个乡镇的街头巷尾,吆喝声带给大街小巷一抹生气,大家也都习以为常地叫他“补篮的”。他曾也想过要子女继承他的手艺,但他儿子却打趣地回应他“补篮”是“钱途”黯淡的行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补篮”或许终究要被陈列在时间的展览馆里,但那一声声吆喝、一个个篮子,却依然形成一股暖流,融化在我们心里。


老木匠

仅仅从技术上也能享受手工艺品的好处,比如,沈家兄弟新酿出来的黄酒就比工厂里几年的陈酒还更加醇美;日本手工艺人制作的簸箕能够使用22年,他自制的工具簸箕刀能使用40多年,而且10年不用磨;著名的“满山”鱼钩150年来都是同一形状;出色的木匠用刃器削出来的木头具有弹拨水珠的能力!

如何能训练出这样精湛的手艺?不仅仅是老师的言传身教,还要靠学徒边看边学,日积月累。说起来真有武侠小说的韵味:一个宫殿木匠的学徒每天工作的内容就是先磨各种刃器,师傅会交给他一片刨花,学徒必须将手里的刃器磨到能刨出同样的刨花才行。这就是他们每日的功课,这项修炼一般人需要——十年!


打草鞋

日本作家盐野米松说,“当没有了手工业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的适合自己的身体,还因为它们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的,所以它们自身都是有着体温,这体温让使用它的人感觉温暖。”


社会的变迁,势必要使一些东西消失,又使一些东西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惯性。更多、更民间的手工艺被按照“能不能养家糊口”的标准淘汰出我们的生活,成为绝响,再美好也留不住。保护,纪录,发扬还是挽留?更多时候我们只能眼看一种文化和生活在慢慢地消逝,痛感我们所损失的巨大。或许有人会问,很多手工物件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会用到了,保留又有何必要呢?其实 “这个社会已经很苦闷了,为什么不给观众看一些美好的东西?”这或许就是传承的意义之一。真正美好的东西,值得被更多的人听到。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