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正是已凉天气未寒时,七月初七之夜,称为“七夕”,又称乞巧节,佛山称之为“七姐节”。是姑娘们的节日,故又称之为女儿节、姑娘节。源于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故事最早见于梁代的古诗《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礼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宋代词人秦少游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夜,坐看牛郎织女星,含蓄地表达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之情。遥望天宇中的“牛郎织女”,让想象飞腾,也是一种美的享受。那天,民间女子还向织女乞求智巧。“七月初七日,俗传是牛郎女相会之期;一般待字女郎,联集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等,极钩心斗角之妙。初六日陈之庭内,杂以针黹、脂粉、古董、珍玩,又花生、时果等,罗列满桌,甚至有罗列至数十方桌者。邀集亲友,唤招瞽姬作终夜之乐。贫家小户,亦必勉力为之,以应时节”。佛山各区,称之为“摆七夕”或“摆慕仙”。

摆七夕

  佛山城乡,习俗于每年端午节过后,未婚姑娘便开始筹办摆七夕。农村多以相好姊姐相约,自愿组成“拜七姐会”。埋会的姑娘以未婚少女为主,头年已结婚的,一般都回娘家与昔日姊妹一起乞巧,并举行辞仙礼(最后一次在娘家与姊妹一起拜仙) 。埋会的姊妹,一面筹措七姐会所需经费,一面为摆慕仙会积极做好准备,人人极尽心灵手巧的本领,南海叠滘乡的潘洁芳,就是远近闻名的七夕工艺民间高手,她用芝麻、通草、彩纸、灯芯、米粒等物,用剪、粘、针、结、编等手艺,制作精巧的人物故事,亭台楼阁、花果、器皿、台椅以至景物,小巧玲珑、精致珍奇,极尽智巧之能事。南庄镇的摆慕仙也很有特色,姑娘们用蚕茧巧制梅花,用黑木耳做黑牡丹,穿着用金针菜(黄花菜)做蓑衣的农民,戴着用冬菇作帽子的渔夫,用冬瓜雕成的采莲船,用鱼鳞、瓜仁粘砌成各款灯式,用针线彩缎绣制一套套故事人物,还有鲜花、果品、慕仙秧(稻谷秧苗)、五戙棋子饼等等。时花的品种中必有“千日红”(又称千日娇);果品盘有青榄、油柑子、菱角、鸡心柿、香蕉等。五戙棋子饼用红、白、黄及有豆沙馅、白糖果子馅等五色如棋子般大小的小饼,砌至七层或九层塔形;慕仙秧用碗浸谷,出秧成5至7寸高,圆形的秧苗用红纸捆衬,慕仙秧中间留一小杯,点燃小油壶灯,并罩上玻璃罩。所有慕仙物品用酸枝八仙台摆设,有二三台面甚至数十台的,选大户人家的天井,庭院或临街广地陈列。傍晚,姊妹们穿上衣裙,焚香对天跪拜,行拜仙礼。亲友乡邻,都来观赏评议,指点赞叹。摆七夕习俗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变迁,妇女参与社会建设。社会活动日渐广泛频繁,城镇妇女拜仙和摆慕仙习俗已渐消亡。如今尚保存的只有用谷子浸发慕仙秧。节后,人们把慕仙秧用绳子穿起来,吊在干爽的高处掠干备用。慕仙秧有消暑、退热、消食的作用,故民间喜用。

储七夕水

  据说,七月初七贮备的七夕水特别清澈,可清疮毒,用以洗发沐浴,可养颜秀发;用以腌制柿子、沙梨、黄瓜、芥菜,味道特好、特脆;七夕水用以沏茶,还可治病防病。佛山人多在初七当天,清晨鸡鸣时分,就纷纷到山溪、河边或村头古井汲水,挑回家用瓦埕罐装好,密封备用。高明区农村,还于七月七当天晒书籍和掠晒衣服,据说当天晒过的书和衣服可防虫蛀。储七夕水除了储清水外,还有储冬瓜水,七夕当天,把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放入陶罐或瓦埕中,填满压实,严闭盖口,用泥封实缝隙,放在屋内阴凉处。经过三年后,才打开瓦埕饮用。由于密封没有污染,加上经过长时间发酵、沉淀、化解,冬瓜变成了瓜汁。民间流传饮用七夕冬瓜水,对治疗温热、中暑、发烧有奇效。赛巧姐,比巧手。除了摆七夕的玩艺外,姑娘们拿出自己用红、青、黄、白、黑五色丝线编织的头帕、围裙、香包、针线包,让姊妹们品评观赏,比针线功夫;三水赛巧姐、比巧手的项目还有赛穿针等玩艺,参赛者或两手在背后、或两手高举过头、或蒙着双眼用五色丝线穿针,由上年的巧姐当裁判,看谁穿得又准又快。如今,赛巧姐、比巧手的习俗仍有流传。

唱曲娱乐

  佛山禅城、南海、顺德一带还在“摆慕仙”的同时,请来瞽姬或女伶唱曲;在七姐屋内摆上香案,供上五子,即番瓜子(荣华富贵)、炒黄豆子(求高寿),糖花生仁(一生甜蜜),熟莲子和红枣子(连生贵子、早生贵子),以及龙眼、菠萝、桃子等果品,穿着新衣,戴上头饰,在供案前跪拜7次,称为拜仙,又寓意乞巧、乞寿、乞美、乞爱情等。

放鸭仔

  石湾地处东平河畔,是著名的南国陶都,居民以陶工为主,且大部分陶工都是世代承传。过去,陶工以手工操作为主,又苦又累。因而陶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长大后有一身好力气,早日成为父亲的好帮手。石湾人有在七月初七放“鸭仔”习俗。凡有小孩之家,初七大清早,长辈就用粘米粉加水搓成粉团,用手捏成小鸭形状,内夹一粒黄片糖,蒸熟后,用稻草缠成鸟巢似的小鸭窝。每窝放一双“鸭仔”。黄昏时分,月亮初升,人们便带着一窝窝的“鸭仔”,捎上香烛,到附近河涌、鱼塘边,这时,各家小孩早已跑到河涌等侯。人们点燃香烛,把一窝窝“鸭仔”轻轻放到水面,口中念着祝祷语,大意是:家中小孩像鸭仔一样粗生粗长,像鸭仔一样能走能跑,落水能游,快高长大,早日成为父亲的好帮手……等大人们祝祷完,小孩子们便脱下衣服跳到水中,争相抢“鸭仔”吃,场面非常热闹。大人们看着孩子下水能游,天真活泼的情景都乐开了怀,放“鸭仔”也算大功告成,尽欢而罢。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