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绘画——寓画于园,寓园于画

中国的园林和绘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园林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中最精妙的组成部分。

画坛宗师董其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公之园可画,而余家之画可园”。前者是寓园于画,后者是寓画于园,一语道破了园林与绘画相融相通、相契相成的玄机。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园林难以完整留存,现存的园林大都是近百年、甚至近几十年改建或复建的。但作为园林表现形式之一的园林绘画,却在中国文化中形成难以磨灭的部分。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长安郊外建造的辋川别业,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虽然后人没有机会目睹辋川景致,但它的形象更多是借助王维的辋川诗和《辋川图》,活现在后人的眼前心上。

王维在诗中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自认并非世间称许的诗人,而是更像一名画家。

画家善于造园并非个例,早期的实例中还有南宋的刑部侍郎俞子清,他造的假山秀拔奇绝,被周密在《癸辛杂识》中称赞“胸中自有丘壑,又善画,故能出心匠之巧。”

到了明朝,研习绘画成为练习造园的必由之径,明代的四大造园家张南阳、周秉忠、计成和张南垣无不擅长绘画。计成还留下了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园冶》,论及如何运用画意造园。

明代的园林与绘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绘画推动着造园的变革,造园则影响到绘画的模式,两者呈现为一种良性的互动。造园家以画境为灵感叠山开池,画家则以园林为对象描摹创作。简单概括就是:一个是细部的刻画,二个是整体的构图。

细部刻画体现在笔墨,也就是皴法与叠山技法的相通,两者都是对自然山水的提炼。这些不同的笔墨皴法,经常成为后世叠山的灵感来源。张南垣曾为郁静岩堆筑假山,模仿“荆关老笔,对峙平墄,已过五寻,不作一折。忽于其颠将数石盘亘得势,则全体飞动,苍然不群。”这哪里是在叠山,这是在运用山石作画,将灵动的画意在三维空间中传递得淋漓尽致。

在明代,园林绘画作为一种类型,画意指导造园作为一种原则,真正得以成立。对于当时的画家和造园家来说,园林和绘画成为他们汲取不尽灵感的源泉,他们自在穿行于两种艺术之间,“各竭其才智,竞造胜境”,创造出一大批园林与绘画的上乘之作。

对于园主和后世观者而言,这些绘画则成为园林的恒久影像,为园中胜景留下一份不朽的纪念。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