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春节

  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至新年正月十五日为春节期间。
  毛南族过春节,要杀猪、鸡,供奉祖先,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和开展唱歌、演戏、舞狮等文娱活动,与壮、汉族的春节相同。不同的是除夕晚上,他们要带上煮熟的全鸡、猪肉、酒、香、纸等,到村头的李大将军神坛前为小孩“招魂”;晚上除守岁外,在半夜鸡叫时,便唤醒上学的男孩起来读书,认为这样男孩将来变成聪明勤奋的人,并叫女孩起来做针线活儿,将来会心灵手巧。年初一天将亮时,主妇到河边挑回“新水”,用稳树叶(毛南族称牛尾树)泡水洗脸,有沐浴“皇恩”。之意。人们起床之后,须做几件事情:一是用刀背轻敲屋内的柱子、足雄等物,然后用“驱鬼草”挥舞,驱邪除鬼,再喷上几口清水,表示已把邪气驱出门外,并在房屋的四周撒些火灰,不让蚂蚁虫蛇进家;二是家庭主妇把做好的粽子或板把挂在祖宗的神位下和织布机等生产工具上,表示孝敬祖先和来年纺纱织布顺利;三是在门外不远的地方,插一根扁担,上面系着牛尾树叶子和一顶雨帽,表示不让邪鬼入门,让祖宗回来时有个系马绳的地方,并用竹条在屋下牛拦边扎一个三角架,在架上和牛拦边挂上牛尾树叶或抽子树叶,“保护”家畜兴旺;四是“放炮”,取回生青的竹子,放在火上烤得吱吱冒气时用锤子猛打,要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打十二次;如果次次都打响了,表示全年吉利,如第几次不响,第几个月就不吉利,生产活动或外出做事要倍加注意。从年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赠送肉、鸡和糯米橄把;青年男女则互相邀约在村外的山坡、坳口等地方,唱歌、对歌,为一年中社交话动最愉快最活跃的节日。

  从除夕至元宵节,节日活动有访友走亲戚、赶歌坪、舞狮看彩调、民间体育竞赛等,蕴含丰富的饮食文化、体育文化和宗教文化。其中富有特色的几项是:
  百鸟祭祖,以曹蒲叶编成形似鹤鸽、鹭等各类飞禽,灌入用盐和作料调制的香糯、饭豆、芝麻和肉丁。煮熟了挂在一根甘蔗上,再悬吊于堂屋的“天地君亲师位”神台下,点香祭祖,名叫“槽鸟”,从除夕供至正月十五。
  招魂,除夕下午,有小孩的人家将烹饪的整鸡、肉、红蛋、粽子等食品放在托盘内,端到村屯保护神李广神龛前,点香烧纸放炮,给它灌酒祈求神的护佑,俗谓替小孩“要魂”。
  讨吉祥,正月初一子时,姑娘争挑“旺水”;儿童读书学艺乞灵巧;老人于房屋四周撒草木灰防蚁虫,贴红纸于大门、牛栏讨吉利,敲打屋柱用具保安宁,插门标迎祖先—这都是毛南族人讨吉祥的做法。
  晨读,大年初一凌晨,毛南人习惯叫小孩诵读诗文,以祈聪明伶俐,养成好习惯。据说,早年有位不识字的农民请人写对联被嘲弄挖苦,故下决心教儿成才。此事传开,成为佳话,家家效法。

  春节期间,从初一至十五村民们都不干活,甚至有人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以后便停工了。一般从十二月二十六左右就开始杀猪为过年做准备,杀猪前要烧香、烧纸钱,并请道公来念经,也有的自己念,所念经文的内容一般都是“全家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祈福的吉利话。之后的几天里,各家各户忙着收拾屋子,添置过年物品,为春节的到来做好准备。
  年三十(闰年二十九,下同)是一家团聚的日子,在外打工、做生意的儿女一定要回来,否则家中老人会不满意。从清早开始,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男的忙着杀鸡、杀鸭、杀兔子,准备其他菜肴和贴对联、门神,女的忙着打豆腐、磨汤圆、做豆腐圆子、包粽粑鸟。粽粑鸟是用一种南昌屯本地人称为野菠萝(毛南话念“吉日”),学名为营蒲的植物的叶子做成的,该叶子带有锯齿形的刺,需先在火上烤软后去刺,然后撕成长条,编成形似鹤鸽、鸳鸯、麻雀等各类飞禽的形状,然后灌人用盐和佐料调制的香糯米、饭豆、花生、大蒜、肉丁等。
  “百鸟”下锅煮熟后,分给家里的孩子每人一只,祝他们新年快乐如愿。刚做母亲的少妇,还特地赶回娘家为孩子们取鸟,期望孩子像百鸟一样伶俐活泼,美丽可人。取鸟之后,出嫁女必须赶回夫家去,不能过夜。如出嫁太远,也可以在初一以后才回来拜年。然后主妇们用一根长甘蔗把鸟身上的麻绳提耳串起来,间隔均匀地摆好,七八个或十几个不等,一般挂单数。
  到晚上掌灯时分,将甘蔗悬吊于房屋中堂的“天地君亲师”祖宗牌位前,香火堂前还摆上米饭、红鸡蛋、果品等供品,然后点香祭祖,并让百鸟面朝大门,尾向板壁,称为“糟鸟”,意在祈愿百鸟啄除害虫,保佑五谷丰登。“糟鸟”从除夕一直供至元宵。
  晚上吃团圆饭之前,必须将所有的酒肉饭菜在中堂祖宗牌位前供过,并在门口、猪圈、牛栏、鸡圈、祖先牌位的香火前点灯,在祖先牌位前的灯要整夜不灭。点灯以前要用清油,而不能用桐油,现在已演变为点蜡烛。毛南族人以鸡为最高礼仪。吃饭时要把鸡腿给小娃仔,希望他们走得远,有出息;要把鸡脯等肉多骨少的部位给老人吃,这是毛南族人长期形成的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吃团圆饭一定要喝酒,喝酒时举家对唱“欢歌”,唱赢的一方得酒喝,共贺全家清吉平安、身体健康、新年快乐。毛南族人没有守岁的习惯,饭后一边饮茶、吃瓜果,一边看电视,当晚就不怎么出去串门了。为了第二天早起,大人们早早就催小孩上床。
  春节的毛南人醒得特别早,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就开始起床了。毛南族人有年头的第一餐吃素的习惯,据说这样可以管一年,因此,家家户户的主妇都忙着起来煮汤圆。汤圆煮好后要在屋里、屋外上香:灶台上一灶香、中堂香火炉三灶香、祖宗灵位一住香、屋内四条柱子四住香、每个卧室门两边各一炫香、求财神处两炫香、房屋大门两边各一灶香、牛栏猪圈各两炫香、屋檐滴水处以外三住香(这三灶香是敬日、月高宫)。
  在给灶台上香时把十二个墩炮(大的炮仗)捆作一束放到灶台上,告诉灶王希望告知家中今年是否平安,有凶报凶,有吉报吉。此外,若房屋有院子的,在院子的“多星”(毛南人称院子的门为“重门”,毛南话念作“多星”)两边也要各点一灶香。除上香外,还要剪约5厘米宽、10厘米长的长方形红纸贴于屋中的主要地方,包括柱子、卧室门、大门两边、猪圈、牛栏的门等,表示样样沾新,增添节日气氛。上好香,贴好红纸,汤圆六碗敬神台、三碗敬灵位就可以食用了。无论睡得多晚,孩子们必须穿上新衣,早早起床。起床后一般先吃汤圆,然后跟随父亲或哥哥把灶台上的十二个墩炮拿到堂屋中间,用一烛香逐个点燃,以定一年中十二个月的吉凶,如炮响洪亮,这个月事事顺遂,反之这个月平平过,如若哪个墩炮不响就说明那个月不顺利,到时外出活动必须小心谨慎,处处提防。一般经过精心挑选,烘干的墩炮个个响声震天,家中其乐融融。
  据屯中的老人讲,以前买不起炮仗的时候,是将事先准备好的十二节1.5米左右长的青竹拿到灶上烘烤,烤到一定时候,拿到石板上用铁锤猛砸,但20世纪50年代以后青竹就被炮仗取代了;另外,以前鸡刚叫三遍,村中的青壮年有猎枪的还要到屋外鸣放一枪,意为“洗枪”,旨在慑服百兽,追忆祖先过去的艰难狩猎生活,该风俗在20世纪中叶以后也没有了。除了放墩炮之外,晨读和做针线活也是孩子们年初一早上必做的功课,是男孩就让他放声读书,是女孩就让她们做针线活,这样做可以使孩子们脑筋灵活,聪明勤奋,心灵手巧,并在一年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大年初一的早上,天还未亮,南昌屯中早已灯火通明,响亮的炮仗声和琅琅的读书声在黎明前的夜空中回荡。
  汤圆算是素餐,吃过了素餐,午饭可以吃荤了。吃午饭时,同样要用猪肉、鸡肉、烟、酒等敬祖先、三界公、婆王、灶君等,并在门外放鞭炮。
  大年初一这天除外嫁女之外,一般亲戚都不来拜年。
  大年初一这一天有如下禁忌:不能吃青菜,怕以后田地生草多;吃饭忌泡汤,怕当年雨水冲庄稼;生火不能用嘴吹,怕当年大风刮庄稼;扫地不能把垃圾扫出门外,否则会扫去家财,导致钱财流失;不能春米,否则雷雨会损害庄稼;不能洗衣服和晾衣服,怕引致老鹰叼小鸡;欠债也不能在此时偿还,怕新年又负新债务;不能梳头,害怕头发会打结;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和骂人、说粗话;不能洗澡;不能让女人第一个先进家门,否则那年注定要倒霉。
  在新年里,街上舞龙灯、狮子,唱采茶戏;男女青年则集中到山坡上唱山歌,谈恋爱;小孩子们打陀螺,玩游戏等。
  年初一至十五是毛南族人外出拜年的时间。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带的东西比一般节日要讲究,外甥去舅家、女儿回娘家、姑姑回家探望兄弟等所带的礼物虽说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但起码都要带两三斤猪肉、一把面条、一瓶酒、一条烟及一些水果、糖果等,有的还带上炸过的豆腐块、豆腐圆,如果带上小孩一同前来还要带上一只鸡。回去的时候,主家回赠一些粽粑或松粑、两三个红鸡蛋,发给小孩5-10元钱的红包,若带鸡来的话还要回赠一条一米出头的好布,带了婴儿前来还要买一套童装呢。当他们“下星”回去时,主家全家人都要送到“卡星”。“上星”带来的礼物和“下星”回去带走的东西,一般集中在“卡星”聊天的村里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哪家客人带来的东西好,哪家主人回赠的东西不错,因此主客双方都比较讲究,客人风风光光“上星”来,又风风光光“下星”去。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