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剧中的服饰判断朝代

服饰最初是为了避寒和遮羞,而随着等级的出现,它越来越成为身份和礼制最为外在的表现。


判断一部古装剧故事发生的年代,我们除了可以根据主人公以及历史事件外,对于一些制作精良的作品,有时候还可以依据其中的服饰特征。


服饰最初是为了避寒和遮羞,而随着等级的出现,它越来越成为身份和礼制最为外在的表现。


《论语》中记载了一句孔子评价管仲的话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可能会被蛮夷统治,就不得不和他们一样,穿左衽的衣服了。


古代的服饰往往采取前交领的款式,究竟是向左交,还是向右交,左衽、右衽这就是中原与蛮夷的区别。中原人尚右,右衽遂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而左衽除了象征少数民族的统治,在后世又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都可见左衽,这是表明阴阳有别。



左衽(左)    右衽(右)


在形制上,衣裳最初指的是两件:上衣和下裳。殷商时期上衣和下裳是连在一起的,到了春秋时期,二者才逐渐分开。而且男子为了骑马方便,也才逐渐不穿像裙子一样的裳,而改穿裤子,被称为“绔”。“纨绔”就是丝绢制成的套裤。中国很早就发明了丝绸,但像绫罗绸缎等丝织品都只有贵族才能消费得起,所以后世往往用“纨绔子弟”形容贵族少爷。


服饰——等级的密码

服饰除了款式能够表明正统意识,区别华夏与蛮夷外,乃至通过材质区别等级外,它的颜色的变化,尤其是统治者推崇的颜色,往往与改朝换代后意识形态的建构有关。衣裳在先秦时期就和治理天下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重色彩的民族,殷商尚白,因而在《诗经》中,白色往往象征着殷商遗民。如《白驹》中提到“皎皎白驹”,就是暗示殷商遗民的到来。沈从文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介绍了商代的服饰特点:素色,短衣小袖。


到了周朝,既有殷商短衣小袖的沿袭,又有宽衣大袖的创制,而且王室有了专门管理服饰的官员,以服饰区别等级的特征更加鲜明。周朝最高的礼仪服饰是冕服,用于祭祀典礼,冕服上绣有章纹,冕服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天子在隆重典礼时还要穿赤色的鞋,这都可见周人对红色的推崇。


图 冕服


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兴起,古人把青、赤、白、黑、黄这“五色”以及东、南、西、北、中这“五方”与木、火、金、水、土“五行”相对应。秦朝认为之前的周是火德,自己发迹于渭水流域代替了周,是以水灭火,所以秦人认为自己是水德,而五色中黑色与五行中的水对应,所以秦人尚黑,穿黑色的龙袍。


按照五德终始说,汉朝取代秦朝,应属土德,因为土德克水德。而且土色黄,故汉朝应尚黄色,而实际上汉朝初期沿袭了秦朝的制度,汉高祖刘邦认为自己从南方沛县起兵,在方位上,南与五行的火对应,所以刘邦认为自己的幸运色是红色,所以他的龙袍是在黑的基础上加赤红。到汉文帝刘恒时,汉朝皇帝的龙袍才正式使用黄色,但也使用黑红。


后来唐高祖下令黄色为皇家专用颜色,从此黄袍成了王室专用,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黄袍正式成为了当皇帝的代名词。


到了黄色,最高统治者主尊的服饰颜色被确定了下来。而从曹魏的曹丕开始,到了唐宋时期,官员职位的大小品级逐渐可以从官服的颜色上来区别了,如《新唐书·车服志》和《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代三品以上着紫色,因而后世常用“紫袍金带”代指高官,此外,四品的官服是深绯,五品的官服是浅绯,六品的官服是深绿,七品的官服是浅绿,八品的官服是深青,九品的官服是浅青。我们学过白居易的《琵琶行》,最后一句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说自己是江州司马,穿的是青衫,应该是八九品,官职不高,后人也逐渐就把“江州司马”引申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宋代基本承袭了唐代的官服色彩等级,只不过绿色成为了末流。元明两代,在民间,绿衣又往往和低贱的职业有关,《元典章》规定,妓女必须穿绿衣服,裹绿头巾,妓女被看成是不贞洁之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用绿帽子来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


补子——品级的展现

到了明清时期,官员的服饰颜色逐渐趋同,为了进一步区别尊卑等级,人们又开始在纹饰上作功课。唐宋时期的官服上有“花”的纹饰,但主要用于装饰,而到了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各种飞禽走兽的纹饰,这些纹饰主要用于区分官员的等级。


据《舆服志》记载,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而且等级森严,不得逾越。

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象征着仙风道骨和长寿,又鹤立鸡群,有着超出同类飞禽的高贵。

文官二品绯袍,绣锦鸡,象征着威仪和显贵。

文官三品绯袍,绣孔雀,象征着吉祥、文明和富贵。

文官四品绯袍,绣云雁,象征着春去秋来,飞行有序,以佐天子。

文官五品青袍,绣白鹇,象征着行止娴雅,有条不紊,不急不躁,吉祥忠诚。

文官六品青袍,绣鹭鸶,象征着百官班次。

文官七品青袍,绣溪敕,象征着坚定忠心,兢兢业业。

文官八品绿袍,绣黄鹂,象征着飞黄腾达。

文官九品绿袍,绣鹌鹑,象征着“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


武将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象征着勇猛。

武将三品绯袍,绘老虎,百兽之王,象征着王者的智慧。

武将四品绯袍,绘豹子,亦象征着灵敏快捷。

武将五品青袍,绘熊,象征着阳刚。

武将六品、七品青袍,绘彪,象征着对敌凶残。

武将八品绿袍,绘犀牛,象征着兵器犀利。

武将九品绿袍,绘海马,象征着国家江山的稳定。


现代我们骂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时候,常用“衣冠禽兽”形容他,这个词很容易和禽兽不如的“禽兽”混淆,以为是指穿着衣服带着帽子的禽兽,实际上,最初这个词指的是衣服上绣着飞禽走兽。而在古代,只有当官的才有资格穿这样的衣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时候,能衣冠禽兽其实是很多读书人的追求和梦想。但因为后来贪官太多,“衣冠禽兽”这个词渐渐由官员的代称变成了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贬义词。


图 官服补子


顺便说一下,我们熟悉的另一个对官员的代称是“乌纱帽”。唐时,官吏流行穿圆领窄袖的袍衫,帽子流行“幞(fú)头”,幞头有四带,二带系脑后,二带反系头上,曲折附顶,这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做的软胎帽,也就是后来俗称的乌纱帽。宋代的帽子比较有特点,乌纱帽被加上了两个帽翅。长翅帽的发明人据说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于是他就在幞(fú)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样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了。


但并不是官越大帽翅越长,现在去开封旅游,当地的导游还会跟你讲包拯的帽翅最长的原因,据说是包拯上朝议政过多,百官非常排挤他,上班时常被故意挤到后面,仁宗下令将包拯的帽翅加长,谁要碰到重罚,自是无人再敢挤兑他。明朝的乌纱帽帽翅有了变化,帽翅直挺,呈椭圆状。


到了清代,就是大辫子加顶戴花翎了,乌纱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用乌纱帽代表官位的传统还在。


图  宋太祖赵匡胤的长翅帽


清军入关后,清王朝主要承袭了明代官服的样式而略有所变化,官员的服饰都统一为石青色,服装的前后各有一块补子,上面有图案,和明朝差不多,被称为“补服”。清官员的服饰颜色最终统一定了型,区别的标志只剩下了补子上的图案。


审美——当今的选择

古代服饰的颜色搭配主要是为了区别等级,或将自己的朝代与前朝区别开来,或将皇帝与芸芸众生区别开来,以严格的等级服饰来显示皇帝的尊贵和威严,或用于官员们区别官职品级的大小等等。而我们现代讲求衣服的颜色搭配,往往只是出于审美的角度,以协调人与周围的环境。


比如从体型上来说,较胖的人适合深黑色,可以修身,较瘦的人则适合亮色,显得轻快,白皙皮肤适合黄色、蓝色以及淡橙红、柠檬黄、苹果绿、紫红、天蓝等亮色彩的衣服,显得明艳照人,深褐色皮肤的人不适合蓝色,而适合穿墨绿、枣红、咖啡色、金黄色的服饰,显得高雅,皮肤偏黄的人则适宜穿蓝色以及酒红、淡紫、紫蓝等服饰,显得亮白。


此外,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也可以调整我们的服饰搭配以与环境相适应,如野外活动或体育比赛,可以穿色彩艳丽一点的服装,给人以热烈、振奋的美感;在正规会议或业务谈判时,可以穿色彩庄重、素雅的的服装,可显得精明能干而又不失稳重等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