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现状

作者:桂婷

门巴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通用藏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但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类别较多。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门巴族文化中了解关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保护现状如何?

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现状

一、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以及墨脱、错那、隆子等县。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门巴族总人口为0.89万人,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

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我国政府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规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民间文学类
由于没有文字,门巴族的民间文学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因此口承文化非常发达。其主要神话传说有《镇压妖女》、《吉萨格来战妖魔》、《房脊神》,讲述娘江曲、达旺曲和普龙曲的《三兄弟河》、《那嘎湖》,讲述空心母却吉桑姆和猎人冬顿的《却吉桑姆和冬顿》、神奇木匠《皮休嘎木》、《白马兄弟与色》、《色目人镇妖》、《遗留下来的号角》、《马桑尔辛格烈学僧除妖》,颂扬行善积德、鞭挞贪欲的《汤科嘎布当上吉波(国王)》、《她为一袋麝香丧命》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神话《猴子变人》。门巴族民间文学中还有大量动物故事,比较著名的有《聪明的小鸟》、《野鸡和乌鸦》、《猫喇嘛讲经》、《杜鹃、啄木鸟和斑鸠》等。

门巴族民间叙事诗《太波嘎列》是讲述门巴族牧业始祖太波嘎列的英雄史诗。全诗共分14章,分别是《召唤歌》、《神牛歌》、《引牛歌》、《牧牛歌》、《四美歌》、《四饰歌》、《搭帐篷歌》、《搭灶歌》、《栓狗歌》、《挤奶歌》、《打酥油歌》、《迁徙歌》、《欢歌》、《诵歌》。从人们对太波嘎列的祈求开始,接着叙述了神牛的降生、牵牛、牧牛、搭账篷、修炉灶、拴狗、挤奶、打酥油、迁牧场等,全面而又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门巴族牧业生产的过程。

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现状

2、民间音乐类
门巴族的民间音乐以抒情民歌著称,歌体主要有萨玛体、卓鲁体、加鲁体和喜歌体。抒情民歌主要有萨玛酒歌和民间古典情歌两类。

萨玛酒歌是用萨玛曲调歌唱的抒情酒歌,萨玛歌体因为最早产生于萨玛地方而得名,多用于节日、酒会、婚礼、远行等喜庆和欢乐的场合,反映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歌词生动有趣,曲调欢快高昂,手法灵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萨玛歌体分为独段体和多段体两种,以多段体居多。多段体酒歌每一首包括的诗段数目多少不定,通常是三段一首。但在一首诗中,每一段的诗行数目是一致的,比较多的是三行或五行构成一个诗段。每一诗行多由九音节或六音节构成,形成等音节句式。它的节奏主要是通过停顿来体现。

门巴族民间古典情歌的曲调固定,填词歌唱,具有很强的音乐感,每首都是六言三顿,绝大部分作品是四行一首,极个别为五行、六行或八行一首。

仓央嘉措情歌是门巴族民间古典情歌的代表。现在,情歌仍然是门巴族青年男女抒发感情、互示爱慕之情的主要形式。

“东三巴”是墨脱门巴族中流传的一种古老曲调,此种曲调浑厚古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点,相传为门巴族从竹隅迁往墨脱时带来的,内容极其广泛。由于藏族歌舞的广泛流传,会唱“东三巴”曲调的人正在逐渐减少。

门巴族主要用“里令”(双音笛)、“塔阿让布龙”(横吹五孔笛)、“森萨让布龙”(竖吹五孔笛)、“基斯岗”(竹口琴)、“比永”(牛角琴)等传统乐器和鼓、铃、钹、长号、海螺号等藏传乐器演奏民间音乐。

3、民间舞蹈类
门巴族舞蹈可以分为宗教舞蹈和习俗舞蹈两类。门巴语称宗教舞蹈为“巴羌”,是跳神舞,大多以模拟鸟兽形象为主要内容。主要有“谢羌”(鸟舞)、“角包羌”(牛舞)、“帕羌”(猪舞)、“东金羌”(牛猪舞)、“甲穷羌”(大鹏舞)、“麦荣羌”(犬舞)等。

还有集体鬼舞“列恩羌”,巫舞“东德羌”、“潘羌”、“枕羌”、“阿羌”、“喷任羌”等。习俗舞蹈有“颇章拉堆巴”(贺新房)、“旺久钦波”(人种的权威)、“嬉戏舞”、“牦牛舞”等。

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现状

4、传统戏剧类
门巴族民间戏剧俗称门巴戏,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渊源于宗教跳神的门巴傩戏,如演出时间为半天的《中索羌》;二是在神话传说、民间歌舞和宗教跳神基础上产生的戏剧形式,如要连续演出两天的《噶玛如巴斯朗巴多》;三是借鉴、吸收藏戏艺术养料而形成的门巴戏剧,如《诺桑法王》,还有门巴族僧人创造的《卓娃桑姆》等。

门巴族传统戏剧最为著名和古老的是《阿拉卡教父子》,共分为五场:第一场“降魔”;第二场“兴旺”;第三场“人间”;第四场“出猎”;第五场“地狱”。演出以歌舞为主,可以说是一部古老的歌舞剧,是门巴族文化形态的综合反映。

5、竞技类
门巴族的传统竞技节目有“米嘎巴”(射箭)、“龙普勒”(抱石)、“德过尔”(投石)、“白达普”(摔跤)、“曾林巴”(跳高)、“林邦”(跳远)、“若安布”(攀藤索)、“棉达加”(打火枪)等。

6、传统手工技艺类

门巴族所居住的地方林木茂密,盛产木头和竹子,人们就地取材,制作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练就了制作木器、竹器、石器和造纸等绝技。

门巴族制作木器的历史非常悠久,主要产品有木碗、木桶、木盆、木箱、木柜、木床、木桌、马鞍、驮鞍等,其中以木碗的制作最为有名,用硬木头的树根瘤加工制成,工序非常复杂,要经过选材、制坯、定型、加工四道工序,制作起来难度很大,对制作者的要求很高。

木碗按其质量依次分为“杂木雅”、“果拉”、“索果尔”三等。门巴族木碗从古到今被西藏各族人民广泛使用,社会需求量很大,涌现出了一批技艺高超的工匠,噶尔拜·白玛老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门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现状

门巴族的竹器在西藏也非常有名,其中以“邦穷”最为有名,这是一种用来盛东西的扁圆形的篾盒,制作非常考究。门巴族还擅长藤编,著名的墨脱藤网桥就是代表。

造纸是门巴族的传统手工业,他们利用丰富的造纸资源制作出了质地优良的土纸,非常适于印经文,全部供西藏各大印经院使用。

除此之外还有石锅的制作技艺,现在很多门巴族家庭都收藏有祖上遗留下来的石锅。

7、民俗类
门巴族的节庆活动可以分为宗教节日和民俗节日两类,宗教节日有每年藏历4月15日的“萨嘎达娃”节,举行祈求丰年的祭祀活动。门巴族的年节活动有两个,一个是“洛萨”,即藏历新年;一个是“纠尼巴洛萨”即12月新年,错那门巴族过“洛萨”是从每年藏历的元月初一开始,到元月15日结束,时间与藏区相同,庆祝活动亦相似。墨脱门巴族则要过“洛萨”和“纠尼巴洛萨”两个年节,并以后者最为隆重。

二、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

党和国家一直非常关一心门巴族,重视对门巴族民族文化的抢救和扶持,做了大量的工作。

保护对策:
1、发挥西藏高等院校的既有优势

2、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培养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进行合理引导,加大经费投入

4、保护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尊重门巴族的传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