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送瘟禳灾

  端午节送瘟神禳灾害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夏至节的祭祀活动。大约始于周代的夏至节,人们祭祀天地的目的一是祈福,二是禳灾。《周礼·春官·神仕》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物以国之凶荒,民之札丧。”
  夏至的灾害主要是气温上升所带来的瘟疫和毒害,由于当时的医药卫生条件所限,古人对于出现的灾害表现出无所适从,因为巫术中的妖邪同疾病瘟疫,往往是相联系的,所以驱除妖邪也就是驱除瘟疫的性质了,这样一来驱邪送瘟就自然地成为了夏至节的文化内容了。对于出现的瘟疫和灾害人们认为有一个神灵在掌管这一切,这就是“瘟神”。人们对付这个瘟神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祭祀它,第二种是把瘟神送走。
  这只是古人的一种心灵寄托。在祭祀活动中,人们用收获的牲畜和谷类奉献给设想的神灵,用虔诚的身体动作和语言述说愿望,祈求保护和恩赐。怎么送走瘟神,古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首先,借助风来送走。《广东志书》石城县曾记载这一遗俗:“自五月一日至五日,童子以风筝为戏,谓之放殃,偶线断落其屋舍,必破碎之,以为不祥。”放风筝在上古时代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巫术民俗。某人有灾,将姓名写在风筝上,放至空中,剪断系绳,使其飞远,灾即消除。不过上古时期风筝不叫风筝,而叫纸鸢。据说到五代时,有人在纸鸢上系竹哨升入空中,风入竹哨,声如筝鸣,所以才叫风筝。
  其次,想到了用动物带走“瘟神”。但无规律的动物活动不能随人所愿,于是想到了水,流动的水可以把瘟疫带到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去。托物“瘟神”还需要有一个载体才能随水流走,于是又想出了草船、纸船,再到木船。后来水神“龙”的观念逐步被人们接受,觉得只有龙的神灵、龙的威力才可以来担当把瘟神送走的重任,于是把载瘟神的木船装饰成龙型,送瘟神的船成了龙船(包括草龙船、纸龙船等)。在相互送瘟神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谁把瘟神送得快的问题,送得快肯定认为最吉利,心灵上能得到最大的安慰。于是竞渡之事遂起,送瘟的本意逐渐被人们忘记,衍生出了后来的龙舟竞渡。
  任何一种民俗文化活动都必须表现在一个节日之中,夏日至的送瘟习俗早在春秋战国以前文献中就有记载。秦汉以后随着历法的逐步完善,阴历纪月和干支代月的方法普遍被人们接受和掌握,于是产生出了端午节的观念。端午节与夏至节非常接近,有时甚至重合,因此夏至节与端午节的习俗逐步融合。
  到魏晋以后的端午节,不仅与古代圣贤联系起来,而且节日的送瘟活动开始人神化,瘟神也不只是抽象的瘟神了。到隋唐出现了五位不同形象的瘟神,他们是穿青袍的显圣将军春瘟张元伯,穿红袍的显应将军夏瘟刘元达,穿白袍的感应将军秋瘟赵公明,穿黑袍的感成将军冬瘟钟士贵,穿黄袍的感威将军总管中瘟史文业。据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河北定县《重修瘟司庙记》说:这五个瘟神的前身是五位擅长医治瘟疫的游方郎中,此后被人们尊奉为神。在天为五鬼,到地上就变化为五瘟,降临地上则代天行“时病”。这“时病”就是“无法而治之”的流行瘟疫。已覆盖夏至节的五月五日端午节,祭祀瘟神和用龙舟送走瘟神的习俗很自然地被保留下来,成为端午节的主要文化大餐。
  隋唐时代,南方及北方部分江河流域地区把竞渡与古代圣人完全联系起来了,但北方及南方少数地方在五月民俗活动中,仍然保留着送瘟禳灾这一原始习俗。明代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中就记载了这一事实:“今俗说禳灾,于划船将毕,其牲酒、黄纸钱,直趋下流,焚酹,诅咒疵疠夭札,尽隋流去,谓之‘送标’。然后不旗不鼓,密划船归,拖置高岸搭阁,苫盖以待明年,即今年事讫矣。尔时民间设醮,预压火灾,或有疾患者,为纸船如其所属龙船之色,于水次烧之,此本韩愈送穷具车与船之意,亦非苟作。”
  “疵疠”、“夭札”,按原句的意思是指把一切为害人类的妖魔鬼怪和瘟疫病毒捆绑起来使其短命早死;“送标”意思就是把“疵疠”、“夭札”用船送到下游去,按现代话说就是把瘟神送走。“送标”前还要准备牲、酒、黄纸钱,举行一番送瘟禳灾的仪式。聘巫亮船,举火发船,慎择头人,船人顶佩厌胜之物,临赛掷桃符兵罐,专船供给酒饭以及最后“送标”。这就说明至少在明代时武陵地区的龙舟竞渡还保留着送瘟禳灾的原始本意。
  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载:四月八日,联羊桐叶淅米为饭,以祀神及先祖。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歌以棹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认为禳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棹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
  广东南雄在天中节(端午)的中午时分,用茅草船装上天符神,敲锣打鼓,送到河里漂走,号称“遗瘟”。山西阳曲有五瘟庙,僧人们派人把车做成龙舟形状,装上五瘟神像,从五月初一开始遍游大街小巷,叫做“送瘟船”。河南《扶沟县志》记载:“(五月)朔日(初一)里民造瘟船,送瘟神于河。”湖北武汉在五月十八日,把瘟司庙供奉的瘟神,放于茅草边上,抬出庙门巡游。人们在大街上拖着茅草船走,号称“逐瘟”。湖北大冶也在五月十八日举行“送瘟”仪式,制作一个数丈长的龙舟,上面设三闾大夫(即屈原)像,送到河堤焚烧。《江西志书》湖口县:“五月十八日为纸龙舟,形如真者,皆结彩装戏,游于市中,所到民家,投以五谷盐茶,名曰收瘟,游毕送至郊外焚之。”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