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祭祀

祭拜诸神

  春节祭拜天、地财神、灶神、喜神等神。《万全县志》云:
  (元日)天未明,居民皆衣新衣,择吉时于门外设香案,焚香。明烛,设供迎神,谓之接神。同时并点明火,放花炮,火光烛天,爆竹震耳,鼓乐之声,悠然不绝。院内供天地,室内供诸神,尤以财神为最隆重。除供撰肴枣山大供(枣山大供系面制)外,并供雄鸡、猪头、鲤鱼,谓之三牲。并各供神鱿于接神时跪焚之。
  接神后,先就本日喜神所在之方向拜之,然后分别再拜四方诸神,次及天地、财神、灶君、神主等神位。
  吴俗则将神轴挂于中堂,陈设几案,具香烛而祭之。见清顾禄《清嘉录》卷一。福建延平等地,则以正月初一为天诞日,设香案于廷中祭天,合家依次叩拜。初五地诞日祭地亦如此,见清施鸿保《闽杂记》卷一。
  燕俗则于正月初二祭财神,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古人认为,一家一户乃至一人的否泰穷通,都是由冥冥之中的神灵所决定的,神灵有大有小,各有所司。故于元日祭拜之。实际上是想以媚神手段,以求一年平安,一年好运。

祭祀祖先

  我国的传统观念中,极重祖宗。每逢大节,每遇大事,必行祭拜之礼,意在缅怀、申敬、呈告、祈求。春节元日是一年中的第一天,又是一等一的大节日,古代也有祭祀祖先之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云:
  “正月朔旦,三阳交泰,万物发生,乃人道报本反始乡时,为一岁初祭。”
  元日祭祀祖先,或行家祭,或行墓祭。
  吴越间元日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顾禄《清嘉录》卷一云:
  (元日)比户悬挂祖先画像,具香蜡、茶果、粉丸、糕糕。肃衣冠,率妻祭以次拜。或三日,五日、十日、上元夜始祭而收者。至戚互贺,或有展拜尊亲遗像者,谓之拜喜神。
  这里所说的“喜神”,并非指吉神,而是指画像。宋代俗,称人的画像为喜神,后沿用此称。如果是三世五一世祖宗合绘于一画的,叫做代图。三代同图的叫做三代图,五代同图的叫做五代图,恰如人间三代同堂、五世同堂一般。
  吴越间墓祭,谓之“上年坟”。吴地墓祭,祭品多为糖、茶、果盒,乃素品;越俗则多酒菜饭,不拘荤素,还用纸钱。清代杭州诗人黄书压《上年坟》诗云:
  松柏春愈茂,家家上家行。纸灰飞峡蝶,佳节似清明。此祭宁非古,空山亦贺正。食罍分馂后,一担夕阳轻。
  “空山亦贺正”一语,意思是说,元日墓祭,是给祖先拜年来了。
  元日祭祀祖先之俗,当然不止吴越间有之。北宋韩琦《安阳集》卷十三有《元日祀坟》,《元日祀坟马上》,卷二十有《元日祀坟道中》诸诗。韩琦是河南安阳人,可知河南也有此俗。又山西《晋县志》亦载当地有元日祭墓之俗。
  蜀人则于初二、初三日行祭墓之俗,见宋代范填《东斋纪事》卷四。
  福建兴化等地,有过“祖先难日”之俗。相传明代某年年节,兴化被倭寇屠城,从初一杀到初五。为了纪念这一惨酷的历史事件,后世兴化人将正月初一至初五称为“祖先难日”,在这五日之内,虽邻居不相往来。到初六日,人们始出门相互拜贺。若外地人不知此俗,在这五日中前去拜访,主人既拒绝接待,也不作答拜。连江则以十月初一至十二为“祖先难日”,也是为纪念明时被倭寇屠城而设。见清施鸿保《闽杂记》卷一。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