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仕江:去尼木过藏历年

作者:林林

 除了中国传统农历春节,藏族人家还要过一个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佳节——藏历年。在藏族人眼里,藏历年比起中国传统的春节多了一种挡不住的魅惑。

你想象过栖居在世界屋脊上的古老藏民族是怎样过年的吗?

遇上这样的节日,荒原必将突变绿洲,阳光比往日多了几分懒洋洋的味道,拉萨自然成了一个歌舞与烟花点缀的欢乐世界。除了中国传统农历春节,藏族人家还要过一个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佳节——藏历年。在藏族人眼里,藏历年比起中国传统的春节多了一种挡不住的魅惑。同世界上众多民族一样,庆贺新年的来临,是藏民族最隆重,也是最开心的事情之一。有史为证,藏历起源于公元1027年,若依固定的藏历推算,藏族人每月的日数可重可缺,也就是说,好的日子可以重复使用,如初四是吉日,他们就接连过两个初四。相反,不吉利的日子他们宁可缺席,比方说初七是个凶日,他们便将此日取消,将它同尘埃一起扫出家门,或将它像从米粒里拣出的坏石子一样丢掉,初六过了直接就是初八。由于“吉”日与“凶”日的反差效应,致使年复一年的藏历年日期相隔很大。

每年距离中国传统的农历春节时间相隔一个月左右,藏族乡亲们便开始围着行将到来的藏历年转悠。尤其是那些远在海外的藏族同胞更是对这个日子充满澎湃激情,早早就开始预订回拉萨的机票。

我参与过拉萨藏族乡亲们的藏历年。那时候,异乡的人们刚刚送走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小街短道还能听见爆竹的余音未消,窗前飘满经帕的藏族人家已经开始把饱满的青稞种子浸泡在罐头盒中,等待新芽冒出来,他们守着那一个罐头盒就像等待一个漂亮婴儿的降生,那眼神不时荡漾出星光或涟漪,心中的激情比草原更宽广。当米粒儿大小的草芽从青稞皮里爆破出来,他们那止不住的兴奋劲比风过海洋更为抒情与美丽,如此情景仿佛让我听见婴孩初见蓝天般的呢喃声,从那供奉菩萨的经堂里隐约传来。藏历初一那天,他们便手捧这长势喜人的青稞嫩苗,庄重地摆放于佛龛或神像面前,有的还将它们送至山涧淙淙流水的地方,表达他们心中对佛祖的虔诚,祈盼上苍保佑新的一年丰收吉祥,家庭美满幸福。

从藏历十二月初,藏族人家开始操办一年胜过一年的年货。这时候,庞大的冲赛康批发市场成了拥挤的海港,人们排队采购上等的酥油和白面,油炸奇形怪状的“卡赛”。说起卡赛,远离西藏的人们或许很陌生,它相当于法式高档的饼干,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勺子,有的像麻花,有的像发丝,有的像耳环,有的像手镯,有的像钻戒,有的像蝴蝶,还有的像毛毛虫。卡赛表面涂以各种鲜艳的颜色,看上去十分养眼,里面裹以砂糖,味道纯美。初次接过藏族朋友送来的卡赛,我完全将它们认作了装饰摆设的艺术品,弄得我的藏族朋友笑得直不起腰,加之来自香港的朋友从我手中接过卡赛时,那眼神分明是在问,哪里来的这么有形状的石头?是法国进口的巧克力吧?我知道真相后,也忍不住笑了一阵。其实这些款待嘉宾的上等佳肴,能够充分展现一个藏族家庭的生活品味,由此可见其女主人的智慧和勤劳以及热情好客的善良美德。

那个叫“切玛”的五谷斗是藏族人家过年的必备之物,它标志过去一年的好收成,昭示新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斗用木材制成,外观绘有精美的各种彩色花纹和图案。斗的左右,一边盛放炒熟的麦粒和蚕豆,一边盛放糌粑面和人参果,上面插放染成红绿的青稞穗和酥油雕塑的彩花,人与自然和神灵的关系在此有所体现,如此民俗文化好比现实进入了神话。

[page]

与中国大多数地方过春节相差无几的是,到了藏历十二月二十八,藏族人家便把庭院打扫得纤尘不染,屋里的桌子或沙发都将铺上面料和图案格外亮丽的卡垫,墙面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令人激动的公元二○一二年农历新春佳节之即,我接受了蒋明睿先生赠送的年画一幅。让我深感意外的是,这幅年画上出现的人物居然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几年前,我曾在一篇书写神奇地域尼木的文章中提到这位西藏历史文化绕不过去的伟大人物,他是松赞干布学习藏文的闭关老师。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派遣聪慧、正直、机灵、出身高贵且具有多种功德的优秀青年吞弥·桑布扎去印度留学,临走时赏给他一升沙金,并配备了吐蕃送给印度贝金协布纳拉卿王的慰问品,松赞干布的愿望是盼吞弥·桑布扎早日学成归来,为藏民族的语言文化贡献力量。在这期间,吞弥·桑布扎拜南印度精通语言的大学者婆罗门李勤为师,刻苦钻研,不耻下问,获得丰富宝贵的语言知识。通过历时七年专心致志的修习,吞弥·桑布扎日渐成长为一名有影响的藏族学者。回到吐蕃后,吞弥·桑布扎遵从松赞干布的意愿,以梵文50个根本字母为参照,苦苦研析藏族语言特点,创制了藏文的30个基本字母。为感恩松赞干布对自己的欣赏与栽培,吞弥·桑布扎迅即制印藏文颂词捧到松赞干布面前,让松赞干布喜出望外,春风满面,声声赞叹不已。当然,这样的表现无疑会引来一些人的妒嫉与猜疑,但松赞干布爱才之心不曾动摇,且坚持跟着吞弥·桑布扎潜心学习藏文知识,从而掀起广大民众积极学习的热潮。的确,是吞弥·桑布扎把藏文字的高度排在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也有人称藏文是写在世界屋脊上的文字,我想说藏民族的文字是从青稞穗里长出来的,因为藏文书法酷似青稞的形状。我没想到会在十二年一个轮回的龙年以这样的方式同吞弥·桑布扎重逢。莫非,是尼木香飘千里的藏香捎来的这份奇缘,或是我从藏北带回的青稞等待的见证。明睿先生说,此画是他师傅叶星生所作。只见画面上的吞弥·桑布扎身着帝王般华丽贵气的藏袍,手捧几叠厚重的藏文,目光炯炯,气宇轩昂,仿佛从远古的喜马拉雅走来。陪伴吞弥·桑布扎的是祥云、飞鹤、古堡、海螺、哈达、清风,当然还有从雪域大地上生长出来的藏文,它们如金子幻化的符号,落在绛红的布面上,光彩生辉。

我连声赞叹,将吞弥·桑布扎搬上年画的人太有眼界了,不愧为卓有建树的西藏文化艺术工作者。画家之眼洞古穿今,今人易忘的旧物、旧人、旧事往往可以成就当代文化的不朽之魂,追忆似水年华就是担当与承载的典藏。

回到家,我没有立即将此年画挂上墙,我把它当作迎接新年的第一份厚礼,像卷唐卡一样卷进收藏箱。我想多年以后展开它,我就会情不自禁地遥望吞弥·桑布扎的故乡中国西藏尼木,那里一年四季藏香飘绕,云鹤翔飞,藏纸上写不尽一个人对地域之爱,民族之爱,世界之爱。此时,我想吞弥·桑布扎故乡的人们也在为藏历年忙得不亦乐乎吧,他们还将在木头上刻出各种与年相关的纪念。

藏历二十九晚饭前,藏族人家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用糌粑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白油漆或糌粑粉画象征吉祥的万字符,也有画太阳和月亮的,表示天地永恒,还有模拟描画青稞麦穗的,有的人家还在房梁上撒神神秘秘的白粉点,象征人丁兴旺,粮食满仓。到了晚上,他们开始吃面疙瘩,藏语叫“古突”。古突是按日期命名的,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是面糊羹的意思。他们有意在面疙瘩里放各种东西,如白石子、羊毛、辣椒、藏银币等,好比巴蜀地带的汉族人过年喜欢在汤圆里放一枚小硬币,当有人吃到这些东西时,不时会引起哄堂大笑,甚至被人夸赞运气好,这时大家都会向幸运的人送上祝福。

除夕之夜,乐在其中,几乎所有家庭都会总动员。有的藏族人在橱柜里摆放油炸果,有的在桌子上摆放大块的酥油,有的在唱着歌打奶茶,有的跳着舞儿剪羊毛,小朋友心思全放在挑拣糖果,漂亮的阿佳和帅气的小伙坐在镜子前试穿盛装……

[page]

到了初一早晨,家庭主妇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到河边或水井撒“切玛”,然后争先恐后地背回新年的第一桶吉祥水,让全家人起床洗脸并喂饱牲畜。之后,大家换上新衣,按老少辈分坐在美丽的卡垫上,享用人参果、酥油,以及糖做的吉祥饭。完毕,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依次抓上几粒,敬天敬地敬神,然后拈一点放进嘴里,这是一代又一代藏族人传下来的藏历年仪式。这时长辈祝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们回贺“祝您身体健康,永远幸福”,接着,大家围在一起喝“观颠”。即青稞面、人参果、奶渣等放在青稞酒里熬成的面糊羹。这一天他们在自己家里欢聚,彼此敬酒敬茶,谈笑风生,互不走动。

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贺喜。客人们进门道一声“扎西德勒”,主人立即迎上回敬一声“扎西德勒”,有的还互赠哈达,然后宾主一起进入室内,主人端上“切玛”。客人依次拈点糌粑面撒向空中,祈敬天地神,之后拈一点放进嘴里,这是初到西藏的客人最容易学会的藏族礼仪。那一刻,你一定可以感觉与神的距离近了,因为神无时无刻不在看着你。紧接着,主人又提着盛满青稞酒的银壶,拿着银酒碗,笑逐颜开地向你走来,三口一杯,美妙的酒歌相伴,让你无法拒绝一个民族的盛情,他们不仅要考察你的海量,还能检阅你的胆量。

除了这些民俗礼仪,关于藏历年,首先你应该学会向藏族同胞问候一句“洛桑扎西德勒”(新年吉祥如意),当然,别忘了藏历年等待你的精彩还有藏戏、赛马、锅庄、射箭、山歌、赛牦牛……要知道,一年之中能过中国的农历新年,又能同时过藏历年的人,他们是离佛最近的人,因为他们都是有福之人。

这个藏历年,我不在拉萨,而是选择去吞弥·桑布扎的故乡。云朵与飞鸟在齐唱,几匹像是失散的马在柏油路边,悠闲地甩动着尾巴,阳光像洒水车从天上播撒到它们身上,它们只顾吃草,谁也不搭理西去的骑手,只是偶尔扬起长鬃披散的颈子来聆听一下阳光落地的声音,像离家出走的少年有些悔意但又拒绝回头。尼木的山峰在远处静候,没有随云移动。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