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巧果

  七夕节当天全国各地食巧风俗也很普遍。 最常见的是食巧果。 巧果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在七夕节期间的市面上。 枟东京梦华录枠里提到的巧果,即是一种由油面糖蜜制作而成的果食花样,形状如方胜之类。 方胜是一种具有吉祥含义的古老几何图案,由两个菱形压角相叠而成。 方胜的第一个寓意是“优而美”,因其是由两个图形相互叠加,故而又被赋予上了“同心相通”的含义。 古代有情男女用书信传递情意时,都会折成状似菱花的方胜形状,称为“同心方胜”。 如王实甫枟西厢记枠中曾有一句云:“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作个同心方胜儿。”将方胜当作乞巧节巧果的图案,其用意就不言自明了。 上海郊县农村新婚女子乞巧节要回娘家,从娘家回来时要带些巧果送给丈夫。 沪式巧果做法历史悠久,主要有和面、制坯和油炸三个程序。 第一步,准备好黄砂糖和黑芝麻,加入适量水搅匀,然后加入面粉调制成面团。 第二步,将面团擀成薄片,折叠后切成菱形方块,制成生坯,用刀在生坯上划痕,便于油炸时弯曲变形。 第三步,锅内倒入菜子油,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将生坯倒入锅内并不断搅动,炸至金黄色时将其捞出,冷却便可。
  胶东一带有生巧芽和烙巧花的习俗。 七月初一这天,姑娘们将绿豆、黄豆、高粱、小麦和玉米等五种谷物浸在水里,使其发芽。 七月七日早晨将生出来的五种芽割下,称之为“巧菜”,用它来做面汤喝,称为“喝巧汤”。 人们认为吃过巧菜、喝过巧汤的姑娘就会心灵手巧,婚后会得到公婆和丈夫的疼爱。 对此当地有歌谣云:“吃巧菜,喝巧汤,姑娘做饭喷喷香。”七月七日烙巧花,是用鸡蛋、油、糖和成面团,然后用木制的果模制成各种小巧面食,有莲、桃子、金鱼、小鸡、蝙蝠等形状。 上锅慢火烙熟后,分给孩子们吃,并馈送亲友。 另在七夕这天,郓城、曹县、平原等地姑娘们有吃巧巧饭的习俗。 七个要好的姑娘凑份子包水饺,并分别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包进三个水饺里。 乞巧以后,她们一起吃水饺,据说谁吃到有钱的水饺谁有福,吃到针的则手巧,吃到枣的就会早日结婚。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