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具藏戏有哪三个流派?白面具藏戏的流派介绍

作者:林林

宾顿巴
相传宾顿巴是藏戏最早的一个剧团。据说汤东杰布当年为造铁索桥,到处募化,吃尽了苦,感动了一位女神,托梦给他,让他到山南琼结去找“七兄妹”(另一说是“七姐妹”)演戏。他去了之后,果然发现有七个俊逸聪颖的青年男女。他请大哥来当“甲鲁”(借用过去一个部落头人的名字,头戴大红的高帽,手拿竹弓,表示有权。藏戏中用以称领班);三姐妹当“拉姆”,即仙女;三兄弟当“温巴”;汤东自己当“更拉”,编演了许多故事,募化了很多钱,造了很多铁索桥。
宾顿巴,藏语就是“七兄妹”或“七姊妹”的意思。所谓七姊妹(或七兄妹)戏班宾顿巴,还保留着最为古老的表演艺术风貌。它的开场角色叫“阿若娃”,意为戴白胡子面具的表演者,甲鲁所戴的帽子还是藏族早期“阿卓”(古鼓舞)舞队鼓手的“扩尔加”圈帽,而且他们的衣装头饰和表演的舞蹈动作姿式,仍保持桑耶寺壁画上白面具藏戏表演的形态。

扎西雪巴
扎西雪巴是白面具藏戏中影响最大,艺术上发展得较为完备、成熟的剧团,规定可演《诺桑王子》全本,其唱腔与西藏的古老民歌“谐钦”(大歌)极为相似,雄浑,沉厚,舒缓,其中不少后来发展成为韵味隽永的藏族特殊装饰音技巧“震谷”。同时,它已开始受到蓝面具藏戏的影响,对自己的白山羊皮面具按蓝面具的样式进行加工装饰,由白面具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黄面具,在表演形式上也学了一些蓝面具戏的东西。

尼木巴
尼木·台巴和吞巴·伦珠岗是两个相邻的戏班,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演蓝面具戏,剧目也由只演《诺桑王子》一种而扩大到《智美更登》《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等等,但在雪顿节献演时,被规定仍然演白面具戏,这就使它形成了兼具白、蓝两种面具戏的表演风格。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