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腊八节

  “腊”在古代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因此,人们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被固定为“腊八节”。由此看,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腊八这一天湖南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芷江等地“十二月八日,以糯米酿酒,谓之‘腊八酒’。各寺亦以是日‘浴佛’、煮粥,谓之“腊八粥”’。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湖南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棒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传统习俗认为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如果腊八粥吃了儿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俗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后来演变为佛教的“佛成道节”。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诵经祈攘,并效仿释迩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如志书记载:零陵“寺僧用果品煮粥供佛”。佛寺还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摊(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如古衡州“先腊一日大傩。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扮金刚力士形以逐疫。南方用八日作‘浴佛会’。周曰蜡,汉曰腊”。《永州府志》曰:“古者季冬先腊一日大摊,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扮金刚力士形以逐疫。《论语》所谓‘乡人摊’,即指此也。南方用八日作‘浴佛会’。周曰蜡,汉曰腊。腊者,祭先祖,蜡者,祭百神,同日异祭也。”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从腊八日至腊月二十四的祭灶,湖南民间为过年还有许多的准备。

  如打阳尘、烧年纸、备食品、打年鼓等。旧俗辰溪人“初八日,酿糯米槽酒,曰‘腊八糟’。或汲泉水以缸贮土中,曰‘腊八水’,次年暑月饮之,可以疗病。十五后,择吉日遍扫屋尘。曰‘打阳尘’。宰猪祀祖先,曰‘烧年纸’。作米核,炒米泡。先于八、九月间用糯米染五色,蒸熟作米花,错采为文,晒干贮缸中,至是以清油发之,谓之‘糖撒’,馈送年礼必具焉。二十四日为‘小年’。扫除庭厨。用豆林、果糖‘祀灶神’,釜中置灯,谓之‘锅灯”’。零陵人“初八日……墟乡儿童,锣鼓相喧,谚云:‘腊鼓鸣,春草生’。零俗则谓之打年鼓矣”。凤凰人腊月“初八日,酿糯米酒,曰‘腊八糟’,窖久食之多益。十五日后,择吉日用竿缠竹叶扫除屋舍,曰‘打扬尘’。杀猪及鸡祀祖先,曰‘祭年’”。张家界人腊月“二十日,内外扫舍宇,宰猪羊,悬猪首于室,即磅碟送寒以达春气之义。二十三日晚叫‘祀灶’,次日宴饮,名‘团小年’,预作各色食物,互相馈赠”。保靖人“腊月二十二、三日,先期祭谢灶神”。零陵人“二十三日,军家于是夜送灶,谓灶神翌日朝天白一岁善恶事,故前期备茶果、香褚、马料祷之。民家则祀于二十四日夜”。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