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这一天,徽州人全家团聚,“月圆人圆”,又称为“团圆节”。晚上,全家老少团聚而食,吃汤圆,饮桂花酒,菜肴之丰盛堪比年夜饭,有“早端午,晏中秋”之俗。月亮初上时,妇女设香案拜月,“设瓜果于庭,如唐人七夕之乞巧焉”。供品多为素食,除月饼、菱藕等应时糕点、果蔬外,“必陈老南瓜一”;旁边放凉水一碗,拜月后以指蘸水涂目,传说能清凉眼目。这天晚上,阖家团坐月下,吃月饼,嗑瓜子,话丰年,饮酒赏月,其乐融融。在徽州,中秋吃月饼还有一个传说:元朝末年,汉人不甘忍受当政者的残酷统治,打算联合起来反抗,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冬季将有大规模的瘟疫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八月十五中秋那一天吃月饼才能避免。由此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徽州民间还有嬉香龙、拖“死尸”、摸秋等习俗。香龙实为稻草龙,用稻草捆扎而成,长十数丈至数十丈不定,分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各身段间以稻草绳相缀连,每隔七八尺支一粗木棍以便擎举。入夜,龙身遍插棒香嬉舞于村衢,锣鼓声、爆竹声、欢笑声喧天,利市彩纸漫天飞舞。徽州各户人家还于大门口设香案以迎,并将点燃的棒香插入龙身。全村街巷游完后,送香龙至村口,将其投入河中深潭,意为“神龙归大海”,预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些大的村镇还有数条香龙同时出动,先分游于各街巷,最后在祠堂前会合,其场面更为壮观、热烈。《丰南志》载:“农人且束稿为龙,燃香遍插龙体,鸣钲伐鼓,游于月下。”

  “拖死尸”是流行于徽州区潜口、呈坎等地的一种游戏,大人小孩均爱参与。将一捧稻草扎实,梢部系上长约五六尺的稻草绳,然后将其放在一大块缸片上,再让一人或两人坐在稻草上,前面两三人用力拉着绳子跑。因缸片呈弧形且很滑,所以容易拖动,且会发出很大声响,很快会招徕众多观众并参与其中。

  “摸秋”,就是在中秋夜间潜入别人园地摘瓜摸果以食,主人不视其为偷窃行为,不予责怪。有的地方,大人们还鼓动孩童去“偷”邻人家田地里的冬瓜、芋艿(俗称“水芋头”)等,将这些毛茸茸、沾满泥水的瓜芋偷偷塞入村中新婚夫妻的被子里,用这种几近恶作剧的方式“送子”,以祝早生贵子、子孙绵延。“八月中秋偷北瓜,相逢不当贼来拿。芋头多子亦遭窃,佳贼原非保自家”(清·吴梅颠《徽城竹枝词》),“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这两首诗都生动描绘出徽州中秋节摸秋这一独特习俗。徽州民间有“芋头母”之俗称,指的是那些过度溺爱孩子并最终导致孩子养成偷盗等不良习气的母亲,其出处即源于此。

  中秋时节,正值新稻登场,人们以吃月饼、赏月、舞龙、摸秋等方式来庆祝丰收,同时禀报、答谢神明,所以徽州人又将中秋节当做“秋报”日,即秋社。它体现出徽州节日习俗中鲜明的农事色彩。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