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春节习俗

  关东春节习俗虽受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影响,但在内容与形式上则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伴着红灯白雪,从腊月二十五六起,各家各户开始淘黄米、蒸黏豆包。其做法是把大黄米或小黄米用水浸泡磨成面后,稍稍发酵包人豆馅,团成球形,蒸熟。这种食品便于携带,也可冻食。

  到了除夕中午时分,就要将对联、挂签等贴到房门粮仓上。下午二时许,要将祖先的神位高悬于屋内的北面,有些人家还要到坟上去请先人回家,摆上香案,并放上极丰盛的祭品,焚香祭奠。家人自尊长幼,依次行跪拜礼,此外商号还要祭拜财神。

  祭拜完毕,开始吃年夜饭。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极为丰盛。东北的年夜饭主要以鱼、肉为主,必须有葱和芹菜,葱和芹菜象征着聪明和勤劳。

  天黑以后,男人们还要点上灯笼到祖坟地去烧纸和送灯。烧纸源于满族的“烧包袱”,是用黄纸做成口袋,将打印的纸钱装进口袋里,口袋外面写上先祖的名讳。

  除夕之夜,院子里要挂上写有“福”字或“吉星高照”、“五谷丰登”等字样的灯笼,各屋都要点长夜灯。

  忌说不吉利的话,以祈福免祸。

  午夜时分,男性长辈率领全家的男人们,按照皇历上所示的方位,摆上香案,放上供品,燃放鞭炮,跪拜叩头接灶神与财神。桌边上还要生上一盆火,称此火盆为“聚宝盆”。叩拜完毕,男主人捧着燃烧的火盆回到屋里,口中还要说着“财神到家,越过越发”。

  在接财神与祭祖时,要在大门口横放一根称之为“拦门杠”的粗木棍,以防外鬼进人。

  当屋外鞭炮齐鸣,男人们接灶神与财神时,女人们已将饺子煮好了。除夕的饺子称更岁饺子,更岁饺子忌讳煮破,万一煮破了,也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除夕夜,有的人家还在饺子里放上一枚铜钱或是一块糖,以占卜喜庆。

  吃完饺子后,长辈要接受晚辈的拜年辞岁礼。先把家中辈分最高的老人请到主位上坐好,其余的人按辈分依次行礼拜年;然后次一辈的人再接受下一辈人的拜年;最后是平辈人中年幼的给年长的拜年。即使是尚不会走路的幼儿,也要由大人抱着象征性地拜一拜,图个喜兴吉利。

  家人的拜年话很简单,只说爷、奶、爸、妈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是最简单的“过年好”,但仪式很正规。晚辈都要给长辈磕头,在受礼者面前,不能随随便便“没正形”。受礼的长辈也要“回赏”几句吉祥话,如“一顺百顺”、“事事如意”之类,以表示对儿孙们的祝福。

  此外,就是必须赏给拜年者“压岁钱”或称“压腰钱”,所以拜年之后,辈分越小的压岁钱越多。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如果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除夕之夜,除了接神、吃饺子、拜年就是娱乐,像抓嘎拉哈、讲小话(故事)、看马掌(纸片的一种,相当于现在的麻将扑克)等。总之,这一夜大家都不睡觉,在喜庆中等待天明,这又叫“守岁”。

  初一早饭后,除了年长的老人在家里坐等受拜外,人们都要妆饰一新,到本村或邻村亲友家拜年。十几、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都是男女分开,成帮结伙地出东家进西家,高高兴兴、闹闹嚷嚷,行完礼就走。年纪稍长的则要在受拜之家小坐片刻,唠上几句再走。人们在路上相遇,晚辈的要向尊长拜年问候,并要站在路边请长辈先过去。至于年高辈长的老人们,虽不用出门拜年,但在初三以后也要出门走一走,彼此之间相互问候。

  古时,倘或邻里亲朋太多,难以一一登门拜访,就派遣仆人带上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时至今日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

  北方民间把正月初五称为“破五”,古代初一至初五这五天内,妇女不许串门,称之忌门,否则认为不吉利。“破”是开戒的意思。有的地方称初五为“送穷日”,各家要扫除垃圾,投之门外,表示送走了穷鬼,祝新年丰收富裕。

正月十五元宵节。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