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金属工艺美术介绍蒙古族的金属工艺是怎样的

作者:邓结

第一节金银器具及马鞍具艺术

一、古代的金银器和马鞍具蒙古人对马鞍具的装饰和制作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古老传统。马鞍具的制作又与金银工艺的装饰分不开的。

金银都是贵金属。金有很强的光泽呈黄色。银是仅次于金的金属,呈白色,耀眼的光泽,呈现出华贵气息。北方民族用金银的历史很久,人们在工艺制作过程中,认识了金、银的物理性能展性和延性,将它锤成金箔或拉成金丝等装饰在各种器物上。在北方民族中各个时期都有着极丰富的金银器皿和装饰物品。

1960年从扎赍诺尔古墓群出土骨器中有骨衔,从而了解到金属马衔出现以前,古代人是用骨制马衔来驯服自己的骑乘。在该地于1959年发现有飞马纹铜带饰,宜有游牧生活的浓郁色彩,这都是早期拓跋鲜卑的文化,还有和匈奴文化相似的梅花鹿纹饰铜饰件等。这说明古代人对马的爱护。

到了辽代马鞍具的手工艺相当发达,当时辽朝回赐给西夏等贡使的物件就有金涂鞍辔马、素鞍辔马,赠送给宋朝的礼品中,有涂金银龙凤鞍勒、银鞍等。辽代手工艺就有制革、马具等部门,以马鞍最享有盛名。宋太平老人所著《袖中锦》中,将“契丹鞍”,同端砚、蜀锦等并列,称“天下第一”。契丹的制鞍的传统与蒙古等北方民族的金银器的使用是相同的,蒙古族的鞍具和金银器也是闻名国内外的,“铁木真的亲兵夺了塔塔儿的产银地”,以后进一步发展了贵金属工艺,马可波罗说:对其将校“…赐以美丽银器及美丽甲胄,加给牌符,并赐金银珠宝马匹。”“大汗所藏杓盏其他金银器皿数量之多,非亲见者未能信也。”元朝时上都就设有金银器盒局、软皮局、斜皮局、制造鞍子局……各局管领的工匠都在百人以上,多的有上千人……。可见元朝时这种金属工艺和马鞍子艺术还是相当发达的。有关明清时的贵金属工艺也是有所发展的,“土默特的俺答汗致送明朝皇帝的国书是一件最有兴趣的古迹,国书的内容是关于土默特人送往北京的例行贡品。文字中提到的俺答汗赠送明朝皇帝镂刻的金鞍、马勒和箭筒。”这证明元朝以后时期中,蒙古人的精巧技艺已经发展起来。

清朝时金银器和马鞍具艺术更为发达,用金银铜等金属制作的工艺晶很多,这些金属工艺一些是满足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一些是在民间广为流行,作为鞍饰和服饰用,或者是生活中受人珍视的日用品。现实生活中,蒙古族匠人们用自己的双手能制出各种十分合体的马鞍,不但主人骑上舒服,连马也感到精神,比较讲究的马鞍,前后鞍桥都喜欢作各种装饰,绘制图案骨雕镶嵌和贝雕镶嵌。马鞍子上还有许多配件,如鞍鞠、鞍花、鞍软垫、鞍辔等等。这些部位都喜欢进行装饰,鞍花和鞍辔等都用银或铜制作,都具有突出的草原风格。

二、民间流行的金银器具蒙古族金银器在民间也十分流行,常见的有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壶,药勺,饮酒器具,头饰银簪,各种马具,鞍花,火链等,各种银器造型美观、大方、淳厚,工艺精巧细致。强调形体的平衡与对称。蒙古族银器最能吸引人的部分,是它古雅的图案装饰。在银器上錾刻出精彩的云纹,犄纹,龙凤,卷草,八宝以及各种几何形图案。形成极丰富的各种实用金银器具,这些金银制晶体现了蒙古族民间艺人和劳动人民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那些不知名的民间艺人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制作了千变万化、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银器,通过这些实用工艺品我们看到了蒙古族豪放的性格和情感,体现出蒙古族民间美术的朴素大方、实用美观的特色。对解决生活的应用与美化人民的生活等各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这些金银器具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民间工艺,他们不脱离生产劳动,这些器具在衣、食、住、行,婚嫁年节,群众集会以及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中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是生活里的艺术晶。这些艺术品,与民族语言,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经济基础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协调一致。

三、银器的制作工艺在各种金属工艺晶上,比如金银器,镶嵌工艺(蒙镶)、铜器等,都需錾雕工艺。这是金属工艺的主要加工手段。錾子就是小型凿子,以金、银、铜为原料,先用锤子一锤锤地锤到需要的厚度。按设计图用薄纸考贝剪下所需纹样,贴在材料上,用小錾錾出虚线,也就是点组成的线条,取下纸样,然后靠木槌、铁锤按印锤打出大型轮廓。并用锤尖和圆头的錾子点出器物上突起的部位。在打起外型过程中一般要多次过火烧,以保持它的柔软度(即延展性)。

錾花用的工具主要是錾子,有刻制模具的,也有錾花用的。錾子种类很多,平錾勾花线,勾凸花纹的轮廓,錾花打花地子等等都要用不同的錾子,据说一位熟练的匠人师傅要准备几十把不同用途的錾子。把胎型一般要固定在一个工作台上,按不同的纹样选择不同的錾子,左手持錾、右手持锤不停地打在錾顶上,同时左手慢慢地按花纹移动錾子。就可錾出不同的花纹。錾雕工艺晶的做法是多种多样的,要灵活掌握。有先焊后錾的,也有先錾后焊的,錾花工艺在民间是一门古老的工艺技术,制作各种金属工艺离不开它,在人民中它有很强的生命力,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

第二节铜器

一、古代的铜器艺术青铜和红铜比较而言,天然的铜色红,所以叫做红铜。青铜是指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北方民族的青铜器有着久远的历史,从匈奴和东胡的文化可以看出,古老的“鄂尔多斯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都有很丰富的青铜器,其装饰花纹丰富、多以动物纹饰。

从青铜时代起就出现了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反映在各种武器和动物铜饰牌、青铜器皿中。青铜器及一些装饰品铸造技术以及后来的铁器,都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那些实物看铸造工艺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有的甚至为现代铸造技术所不及。

明清时期在蒙古地区由于喇嘛教的传播,铸造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

二、多伦诺尔的铜器与佛像制作业匈牙利学者卢米尔·吉斯在论著中谈到:“最著名的制作青铜神像的中心有拉萨、扎什伦布和内蒙古的多伦。这些传世的青铜神像就是从这些地方运到西藏的。”多伦诺尔集中了不少作坊,在钟楼后街的街尾则是多伦诺尔的几家铜匠铺,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几家制作佛像的铺子。多伦诺尔的佛像从丘克中国之行以来就已在欧洲人中享有盛名。多伦诺尔是较早制造佛像的,据说多伦诺尔制作佛像的作坊共有七家,营业的有六家,其中阿尤希铜匠铺,是多伦诺尔最早的、也是最有名气的,其它有海桑岱、翁楚克、翁楚克诺姆图、巴彦台、呼钦诺姆图等铜匠铺。那些博学和熟读经书的喇嘛们说,多伦诺尔的佛像比北京和蒙古其它地方出的佛像都好,认为多伦诺尔的佛像尺寸准确、贴金艺术水平较高。历史记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从蒙古族各地的喇嘛的口述和召庙中多伦诺尔产的各种佛像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三、铜器与佛像的制作方法呼和浩特的大召、小召和其它召庙和包头的五当召等等都是黄教召庙,是内蒙古地区有影响的寺院,这些召庙中除了有彩塑佛像,壁画及唐嘎画外有不少铜法轮,鎏金铜鹿,莲花铜塔,更引注意的是那些不同形态的各种佛像,五当召的弥勒佛和释迦牟尼佛,特别是雄踞殿内的弥勒大铜佛像,是五当召最高的两座大佛之一,高达十米,全部为黄铜分铸焊接而制成。召内有一铜城,制作精细,比例适中,图案装饰玲珑剔透,充分显示出古代匠师们的精湛技艺。

还有牧民家庭佛龛中的小佛像,这些佛像是怎样铸造的呢?比较小的佛像是用“失蜡法”工艺铸造。所说的“失蜡法”铸造,首先要在铸造神像用的泥芯型上作一个蜡制的原型,然后在蜡制的塑像原型上涂上泥巴,加以烘干,在烘烤过程中蜡受热熔化。最后剩下里边的泥芯型在泥范的空间中,注入金属溶液,待金属溶液冷凝之后,去掉泥范,一个青铜神像就铸成了,所以说一般看到的神像,都是原作。那么高达数米之高的巨大佛像又是怎样铸造的呢?供奉在寺院的巨型铜佛像是分块失蜡铸造法,然后拼接而成的。制作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

焊接是将佛像局部在制作过程中用热加工的方法,使局部连接在主体上。小件铜器用范块组合一次铸成,比较巨大的佛像采用分铸法,即将部件或局部先铸出。而焊接则可以在主体铸成后,将部件或局部补接上去。焊接方法的应用,既便利铸造过程,也可以丰富器体的造形,提高于铜器的艺术效果。四、生活中的实用铜器由于蒙古民族生活的需要,创造了不少适合游牧,搬迁的适用、经济、美观而不易损坏的各种铜器用品,品种繁多,历史悠久。比如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有铜火锅、铜壶、鞍花、马镫、铜铃、奶桶、铜饰件等等,用铜器烹饪食物,比如奶茶和各种肉、菜等,色美味香。各种铜器造型美观大方,民间艺人以手工生产为主,通过对铜器的板打、錾刻等工艺技巧,制成具有各种图案的民间实用品,比如我们见到的“凤咀龙把铜壶”十分精致,并配以各种卷草,莲花瓣和各种几何纹样,与铜器固有的光亮色泽,形成了极为精巧的富有装饰性的民间工艺品。我们从蒙医那里看到了各种精美的铜制药勺,这种药勺也和一些装饰品一样,也錾刻出各种犄纹、花鸟、盘肠、交叉等各种图案。生活中的各种铜器和那些贵金属工艺一样,也是牧民十分喜爱的生活用品。这些生活中的民间工艺一般都具有实用、观赏两种功能,民间工匠在这些实用品的造型、装饰等方面尽量追求美的表现,在生活中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蒙古族召庙中在宗教祭礼中常常跳查玛舞,跳舞时都要戴上形形色色、奇异怪诞的面具,这种面具有用木雕制作或铜铸两种,木制加彩绘、铜铸镀金,这种面具塑造出各种神和人的形象,也有鹿等各种动物形象,是较为生动的面具艺术。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