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木鼓的历史由来是什么?佤族木鼓样式简介

作者:姜和

木鼓,是佤、高山、苗、侗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应用广泛。流行于云南、贵州、台湾等地。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三国时东吴沈莹《临海水土志》有关“夷州”(今台湾)之文所载:“呼民人为弥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十余丈,以着中庭,又以杵旁之,闻四、五里如鼓。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木鼓就已在我国台湾省流行,被古代高山族人民用于集会号召。在云南佤族,木鼓虽未写入史籍,但从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可知,它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关于苗族侗族的木鼓,远在晋代干宝之《搜神记》和《晋记》中就有“叩槽而号,以祭磐瓠”的记载。

清代李宗昉《黔记》:“邻近诸寨,共于高坦处建造一楼,名聚堂。用一木竿,长数丈,空其中,以悬于顶,名长鼓。凡有不平之事,登楼击之,各寨相闻。”清代佚名《苗民风俗图》中也画有男女立于木鼓两旁,手执竹片敲击的图像。勤劳智慧的佤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聚居在祖国西南边陲山高林密的阿佤山区。在西盟、沧源的每一个佤族村寨里,都至少有一对木鼓,供放在寨中高地的一间竹制木鼓房里,左边放母木鼓,右边放公木鼓。在佤族人民的心目中,认为木鼓是通天神器,是最为尊贵而神圣的乐器,还把制作木鼓的日子作为佤族隆重的宗教活动,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届时,全寨人一起出动,到深山老林里精选大树。他们认为用悬崖峭壁上砍下的树木制成的木鼓,才能给阿佤人带来更大的吉祥。

树木砍倒以后,不仅全寨人盛装前来拉原木,就是邻村邻寨的人也会闻讯而来,有的人系好藤条,在有节奏的声和呼号声中拉动原木,有的人则唱起拉木鼓歌,边歌边舞,为大家助兴,这欢快热烈的场面,后来便发展成为独具佤族特色的拉木鼓舞。在拉木鼓途中,即使走在平坦的大路上,人们还是故意放慢脚步,以便大家开怀畅饮、尽兴歌舞。这一天,寨子里还要鸣枪、剽牛,使人们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在寨门口还要举行祭祀仪式,然后制成木鼓置于木鼓房中,作为召集呼唤的信号和大型歌舞活动的打击乐指挥。

佤族的木鼓,佤语称库洛、克拉,是用一整段粗大的原木制成,多采用红毛树、椿树或樱桃树等硬质的树干下部为材。传统的木鼓,形体粗大,一般长150厘米~250厘米,较大者可达300厘米~400厘米,粗端直径50厘米~100厘米,较粗者可达150厘米。在原木中部纵向挖一狭长音孔,距两端各20厘米,中间狭窄处孔宽6厘米,两端较宽10厘米~12厘米。音孔由两端向中间挖成两头浅、中间深的鼓腹。木鼓外表有的剥去树皮,一般通体光滑无饰,有的则在一端雕刻出牛头或人头形,也有的通体刻以三角纹或斜纹等图案为饰。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文化馆收藏的一个木鼓,鼓长155厘米、粗端直径50厘米、音孔长110厘米、宽10厘米。成对的佤族木鼓,虽外形和构造相同,但选材、大小和音响有别。稍大的母木鼓,多用马老鹰树制作,发音较低而沉重;略小的公木鼓,常用红毛树制作,发音较高而明亮。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省西盟、沧源、澜沧等县的文工队,将木鼓加以改革,出现了长125厘米、粗端直径35厘米的小型木鼓(图)。在原木中部挖一条两头宽、中间窄的音孔,音孔的两头留有对称的称为鼓舌的木墙,由两端往下挖出两头浅、中间深的鼓腹。因鼓舌厚度和鼓腹深浅的差别,敲击木鼓的不同部位,每个木鼓都能发出两个音高不同的音响,音程相距为大三度或四度。木鼓常置于两块木板或两个石块上,使其离开地面有利振动发音。

演奏时,使用两根特制的木制鼓棰,棰长40厘米~45厘米,两头粗、中间细,与运动器械哑铃大致相似。敲击时,奏者两手各执一棰中部,一边跳舞,一边向鼓身两侧杵击,发出“咚咚”之声,其音响可传数里之外。有时奏者右手持一鼓棰,左手持一竹片,两手配合敲击音孔两侧的鼓身中部,发出“咚咚”与“啪啪”的音响,时而统一,时而交错,节奏丰富多彩。木鼓还可由两人或四人合击,奏出阿佤人熟悉的多种不同的鼓点,用以表达各种特定的内容。木鼓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佤族村寨,除逢年过节、宗教活动或盛大集会时演奏外,它的音响还常作为信号语言,用来传达战争来临或发生火灾等消息,以迅速集合群众。此外,当猎人们出猎获豹归寨时,人们也敲击木鼓欢迎表示敬意。

20世纪80年代,佤族的小型木鼓已登上文艺舞台,用它伴奏的佤族《木鼓歌》、《佤族木鼓舞》和《甩发舞》,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表现出刚健豪放的民族精神,深受人们赞赏。如今,佤族木鼓常与象脚鼓、(钅芒)、镲、葫芦笙、竹笛和竹鼓等乐器组合在一起为歌舞伴奏,用于年节喜庆等活动中。在台湾省高山族和贵州省苗族、侗族民间流传的木鼓,它们的形式和佤族木鼓相似,也是木梆类型的节奏乐器。

据台湾东海大学吕炳川教授《台湾土著民族之乐器》记述,高山族的木鼓用桑木制作,鼓长100厘米、直径30厘米,流行于台湾省泰雅和阿美部族中,用于舞蹈伴奏。据台湾人类学教授凌纯声先生1953年调查,在花莲的阿美部族中,还遗存有在大树干上纵向开一音孔的木鼓。苗族、侗族的木鼓,用栗木或枫木制成,鼓长100厘米~200厘米、直径30厘米~40厘米,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用于丧葬、年节、祭祀等场合中,用杵棒击奏,节奏变化多样,常常边舞边奏。此外,在高山族和苗族中,还有一种用一段中空(腐朽所致)的杉树或桐树干制成的木鼓,两端不封口,在树干上也开有一条纵向音孔(有的不开)。高山族阿美和平埔部族的鼓长70厘米、直径20厘米左右;苗族的鼓长200厘米、直径30厘米,多悬于树上用木棒敲击,此种木鼓用于传递讯息、召集村民或鼓舞士气等活动中,不参加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