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剪纸

剪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一种珍藏。那些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剪纸,又称刻纸、窗花或剪画,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剪纸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历史长河静静流淌,剪纸艺术也逐渐发展成多色、套色、花色美的特点,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并且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张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非常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笺、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手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窗户、炕头、墙壁及顶棚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老鼠嫁女》就意味着人丁兴旺,多子多孙;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它方面。

闻喜的剪纸的纸张以大红单色居多,阳刻为主,图案多以戏曲人物、花鸟虫鱼、吉祥双喜等,风格多样。传统剪纸作品有《狮子滚绣球》、《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龙凤呈祥》、《松鹤同寿》、《梅兰竹菊》等,还有反映群众期盼五谷丰登、耕作收货、男耕女织等内容的作品。

闻喜县阳隅乡回坑村王光普(定居甘肃庆阳)曾任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2002年4月,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其《民间传世剪纸纹样》一书。畖底镇关村张玉玲剪艺独特,剪纸作品形象逼真,剪出的人物花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作品有《官清民乐》、《十二生肖》、《关公夜观春秋》等数千幅,其中《老鼠娶亲》获1999年度山西省剪纸大赛第一名,多件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采集为作品标本。2003年3月,在山西省剪纸大赛中,全县选送300幅作品参赛,获奖37人。其中,剪纸艺人任馄饨的作品获特等奖,李秀仙、管新娥、赵莲莲、杨作云的作品获二等奖,另有10人作品获三等奖,民间艺术协会主席王艺龙或个人组织奖。同年,剪纸艺人王九九、冯亲亲被吸收为全国剪纸协会会员。2005年6月,张雷剪纸作品获运城市民间剪纸大赛二等奖。2006年8月,韩俊蓉、薛凯旋剪纸作品分别获山西省民间剪纸大赛二等奖、三等奖。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而丰富的民族事象,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闻喜剪纸,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

闻喜的民间剪纸不仅写实生动,而且艺术想象力极为丰富。剪纸活动也与闻喜人民的民俗活动,包括一年四季的传统节日礼俗以及生、婚、寿等紧紧相连。闻喜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有细,拙中藏巧的特点,但这不仅仅是闻喜剪纸特有的特点,也是闻喜人民的性格特点。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