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龙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多起于汉代,兴于晋唐,流传至今。而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传说到了宋朝,又因皇帝的下谕和对屈原的追封,使纪念屈原的说法广为流传,似乎已成为正宗起源。其他的说法只限于某一地域,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也渐渐地被冲淡和遗落了。
  而对于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当我们追问历史的时候,不难发现先于屈原时代的《礼记》和屈原本人的诗歌中,都有农历五月五日端午以兰沐浴的说法,即说明早在屈原之前就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了。这样一来,我们又不免产生这样一串·疑问:
  一是端午节到底起源于什么?二是最初的端午节是为了什么?三是为什么又有这么多的历史人物成为端午节传说中纪念的对象?

端午节起源龙的节日

 

  为了这些疑问,我们不能不进一步追根溯源,探究我们民族的有关历史,去寻找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
  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经过大量的文献、历史和文化考证,为我们解答这些疑问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源于我们祖先的图腾崇拜,源于我们祖先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图腾的原始崇拜仪式。看来如果这一个结论成立,任何起源传说都没有这一说法更原始、更古老了。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就有了图腾文化;龙的图腾就出现了,也就有了图腾崇拜仪式。要解答我们的疑问,就需要而且必须证明的是:有了图腾崇拜仪式是否就有了端午节?
  为此,我们必须说明一下我们民族的图腾—龙。
  龙是我们祖先创造幻想出来的,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它的角似鹿,头似骆,耳似牛,眼似兔,项似蛇,腹似lei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尾似马。龙威力无一比,“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传说,我们祖先三皇五帝或为龙的化身,或是乘龙飞行的。
  伏羲、女蜗都是人面龙身;黄帝乘龙飞天;颛顼乘龙遨游四海;禹是“黄龙”的化身。
  龙能消灾降福,是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象征;龙能呼风唤雨,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保证。因而中华民族对龙充满无限的祟敬和热爱。
  平民百姓把龙当作自己的神灵,每每在祭龙求雨的时候,表示出极大的虔诚,以至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中华海内外的男男女女都自称是“龙的传人”。
  封建帝王把龙当作自己的真身,说自己是“真龙天子”,以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穿龙袍,居龙廷,坐龙椅,乘龙车,里里外外一幅龙的包装。
  天文学中的东方群星被称做苍龙;就连人们的生辰属相里也有一条大龙;至于绘画、雕塑、书法、服饰、建筑等等,到处都有龙的形象和踪影。
  可以说龙的图腾,龙的文化,已深深地注人了炎黄子孙的血脉。
  龙与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在上古时代,我国南方就有“断发纹身”的习俗。这一文化的象征意义在于:把自己的头发剪短,身上刺上花纹打扮成龙的模样,相信自己变成“龙种”,以像“龙形”,赋有“龙性”。更进一层的意义在于:既然把自己变成“龙子”,神通广大的龙不但不会伤害他们,而且更会好好地保护他们。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实现、寻求自己生命的保障。
  越(今江浙一带)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看来,龙真是我们祖先的护身符。
  对龙如此的信任和崇敬,是由于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对自然及其现象的理解、认识和掌握是不自由的,处于“必然王国”的状态,对天灾、人祸、生死怀着难以名状的恐惧,他们祈求一种自身力所不及的外在力量来保护自己。而这个保护神就是他们祟敬的龙。
  为了表达对龙神的敬意,我们的祖先在展天动地的呼喊声中,举行祭祀龙的原始宗教仪式的奠礼:他们剪短了须发,浑身刺着花纹,满脸虔诚持重,内心忐忑慌恐,一边奋力地划着龙舟,显示着强劲无比的生命力,一边不停地向水里投放装在竹筒中或包在树叶里的食物给龙神吃,总之,一切活动都是表达对龙神的祟敬。
  在欢呼的庆典中,在嘈杂的人海里,在战栗的心情下,我们的祖先怀着对尚未认知世界的无比恐惧,祈求着龙神对自己的生命给予最充分的保障。一年一度,他们都要举行这样一次盛大的图腾祭拜活动。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恰好跟龙的图腾祭拜活动相吻合,因而我们可以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最初的意义就是进行这盛大的图腾祭拜。
  那么为什么人们又把屈原、伍子胥、陈临、介子推这些历史人物串演进端午节的传说中呢?
  完成这种串演传说的时代是人们经历了春秋战国的战乱之后。这时人们一控制自然的能力已大为提高,在自然面前,已显示出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面对自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恐惧心情,已演变出几分安然,内一心渐渐滋生出几分并非盲目的生存自信,手中操持着几分征服自然的把握。但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相互掠夺拼杀,使人们又惊讶地发现,摆在他们面前最强的敌人—不是自然,而是人类自身:人性的假、恶、丑,时时刻刻向真、善、美发出挑战,人生问题已由原来的怎样才能生存(祈求龙神的保护)变成为怎样生存才更体面、更有意义的问题。
  于是,从罪孽太多的春秋战国历史时代.延续下来的人们,发现即使是在那个时代,也有勇武的伍员伍子管,发愤的越王勾践,贤良的太守陈临,忠义的贤臣介子推,爱国的诗人屈原,他们成为反思历史真善美的代表,他们又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着或多或少的牵连,因此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把对历史的思考变成了对历史人物的解说,让他们成为龙的圣典—端午节中新的纪念对象,这样也就形成了南北东西因地而异的庞杂的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而后来的千百年历史的不断演变把端午节积淀成对屈原的纪念,是因为他最典型,是因为他爱国、有良心、有良知。他的生不能为国为民造福,不如壮烈地死的人生抉:择和信条,成了新时代赋予端午这个节日的新意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