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少数民族的除夕食俗


    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要数春节,最丰美可口的家宴就是除夕夜的团圆饭。这顿饭,不像5月端午和8月中秋那样,既有举国同一的传统食品,又有各地区、各民族根据本地区、本民族世代相沿的食俗佳肴。我国少数民族欢度新春佳节的传统食俗就更有特色了。

    自古繁衍生息在塞北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把农历春节称为“白节”,把正月叫做“白月”。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向长辈敬献“辞岁酒”,饱餐烤羊腿和水饺。

    满族人欢度佳节的传统食品是用糯米粉或面粉制成的饺子、火烧和豆包等。除夕夜晚的习俗与汉族相似,一家人团聚吃年夜饭,传统年菜是喷香可口的血肠、煮白肉和别具风味的酸菜氽白肉以及象征着吉庆有余的鱼类等。宴毕,合家聚在炕桌边包饺子“守岁”,至半夜12点“子时”过后就寝。

    在四季如春的西双版纳一带居住的傣族,有自己的傣历年,但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欢庆被他们称之为“嫩西节”的春节。传统的吃食除了糯米糌粑外,还有在糯米中拌入红糖,加入“咯素”的花,再以芭蕉叶包成若干小包蒸熟的“毫咯素”和另一种称为“毫火”的食品。

    云南拉祜族的习俗是在除夕制作糯米粑粑时,必须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太阳和月亮,再做若干小的粑粑,代表天空中的繁星。用意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广西壮族的除夕夜宴一般是吃白斩鸡、酿豆腐等菜肴和年糕、粉糕、粽子、荷花包饭等。此外,家家还在除夕把一些米饭留到年初再吃,称之为“压年饭”,象征家有余粮。

    居住在湖南西北山区的土家族,一年要过两个年,即农历的腊月29和30两天。年前半个月左右,土家族就户户忙着杀猪、磨豆腐、打粑粑和烹制年夜饭必备的传统“坨子肉”(把猪肉斩成大块,拌上小米等蒸熟)以及用猪内脏、墨鱼、海带等熬制的“合菜”,欢度第一个年,第二天,被土家族称为“团年”,这一天,则家家不吃蒸饭而食煮饭,不吃猪肉而食鸡肉。为什么连过两个年,并且吃不同的食物呢?传说,古时的一个春节,土家人正在欢庆“团年”,不料敌人乘他们不备,攻打而入。待将敌人赶走,家中的猪肉等都被敌人吃光、抢净。家家只好杀鸡煮饭重设年宴。从此,土家人世代相沿成习,借以告示子孙后代,牢记此事。

    总之,各少数民族的除夕食俗除了带有寓意外,主要还是各民族丰富多采的传统食俗代表着我国人民向往丰衣足食、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