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节的由来和风俗

   居住在贵州都柳江和龙江上游的水族人民,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端节。水族有本民族的历法,以农历九月为岁首。按照习俗,以农历八月下旬到十月上旬,每逢亥日或午、未日各村寨轮流过端节。

  由于这时正是大忙的三秋季节,连续过“端”影响生产。解放后,经过群众充分协商,一致决定把端节改为每年农历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举行。

  端节又叫“借端”,语义为吃端、过端,是水族的年节。传说水族的远祖由南方北迁到黔南一带,几兄弟散居各地,相隔又远;为了约定个聚会的日子,就把祖传的端节分批轮流来过。因为远祖居住地一日三餐常食鱼虾,所以以鱼食为主祭品。又因大家相隔较远,故骑马来相会,并举行登高赛马活动,以示吉祥。千百年来,水族人民一直把这古老的节日沿袭到今天。节日上午,大人按习惯挨家逐户去吃庆贺的年酒,儿童们则尾随去分享撰品。下午举行赛马活动,更是热烈欢乐。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们和扬鞭跃马的骑手,从四面八方拥向赛马的端坡。当英俊的骑手飞马登上坡顶时,围在跑道两旁的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水族“水色”浓;水稻、水果、水产、水路,还有姑娘们长得水灵。

  对歌是水族姑娘的共同爱好,过端节更是歌声不停,笑语飞天。水族对歌十分讲究,一问一答贴切巧妙。

  对歌均借物抒情,幽默含蓄。过节期间,村村寨寨还要搬出深藏于家中的大铜鼓和大皮鼓,悬于庭中,尽情敲击。被誉为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水族之乡,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端节又称瓜节,水族人民叫借端,意为过年,这是水族人民欢庆丰收和预祝来年顺利的隆重节日。

  端节是按照水族的历法推算出来的。据史书记载,水族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和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九月为水历岁首,农历八月为岁末,用十二地支记日。每年水历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即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只要遇到亥日,水族各地便按传统习惯分批过年。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内外套地区以第一个亥日为节日日期;水龙地区以第二个亥日为节日日期;恒丰、三洞地区以第三、四个亥日为节日日期。

  端节的前一天晚上,水族人民家家户户都要搬出铜鼓悬于庭中,尽情敲击。水族之乡号称铜鼓王国。在水族人的心中,铜鼓是最为神圣和最美的象征,是水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铜鼓在平时不许动用,只有在像端节这样隆重的节日来临时才敲响。届时,鼓声阵阵,彻夜不绝,以示辞旧迎新,欢庆丰收。按照水族人民的习俗,这天晚上要吃素食,只有等第二天跑端坡结束后,才准许吃荤,但鱼不在禁食之列。据传这一习俗是为了怀念祖宗、不忘民族之根,故水族有无鱼不成年之说,这与汉族人民春节吃鱼取其年年有余的吉庆之意不同。

  端节的早上,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装,家家户户宰鸡、鸭,杀猪、羊,并用当年秋收的新谷,春成新米,把活鱼煮成鲜鱼羹,等候登门的亲朋好友吃新米饭,喝鲜鱼汤。在此之前,每家还要用丰盛的食品祭祀祖先。

  同时,人们还要提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宾主相见,互祝丰收幸福。每到一家,主人便会在堂屋的桌子上摆满酒菜款待客人,其中最有特色的佳肴便是鱼包韭菜和鲜鱼羹。尤其是鱼包韭菜,不仅制作精细,味道鲜美,而且还有祭祀祖先的特殊意义。老人们则挨家逐户地去拜年,儿童们尾随其后,分享食品。所到之家,主人热情地把糖果、干鱼等食物散发给孩子们。谁家的孩子获得的食品最多,就被认为最能干,来年便会万事如意,幸福健康。每当主人分食品时,孩子们就会兴奋地踞起双脚,伸着手叫“海育啊!游育啊!”(给我啊!给我啊!)喊叫声不绝于耳,充满童趣。反之,要是谁家冷落了孩子们,等到第二年时,他家的门口一定会冷冷清清,所有的小孩再也不会把这欢乐的气氛带进他家。

  节日期间,水族姑娘们身穿蓝色大襟无领短衣,青布长裤,半青包围腰,佩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与小伙子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有的人吹芦笙、唤呐,有的人拉胡琴,敲铜鼓,有的则跳起欢庆丰收的斗角舞和独具风格的铜鼓舞。表演铜鼓舞时,二人敲铜鼓,一人以皮鼓伴奏,皮鼓声和铜鼓声有节奏地交织在一起,发出激昂的声响。男女青年踏着鼓点尽情地欢跳,鼓点从慢到快,鼓声从低沉到高昂,最后鼓点如暴风骤雨般戛然而止,令舞者意犹未尽。这种舞步伐矫健,气魄雄壮,充分表现了水族人民英勇顽强的民族性格。

  此外,在端坡(又叫年坡)上还要举行盛大的赛马大会。届时,四乡八寨的亲友和邻近的苗、布依、侗、瑶、汉等各族人民都纷纷赶来参加。赛前,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骑马绕端坡一圈,以示祝贺,然后开始比赛。参赛者有年近七旬的老人,也有六一七岁的儿童。发令枪一响,骑手们便跃马扬鞭,飞驰而去。哪位骑手赢得掌声最多,喝彩声最高,他就最受人尊敬,从而扬名四方。

  入夜,家家围坐在火塘边,吃糯米饭,饮糯米酒,不时传出“秀、秀、秀”(干杯)的欢笑声,人们沉醉在这节日的欢乐气氛中,尽情欢歌。

  1980年,二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落实民族政策,撤销过去关于统一过端的决定,恢复以往的传统习俗,分期分批过年。同时还修复了年久失修的端坡跑马道。

  为了让水族人民过好端节,还在其附近摆摊设点,供应各式水族服装、花边、丝绒、绸缎和银质项圈、胸牌、腰链、手镯、小米珠等水族特需工艺品。各种文艺队也深入村寨放电影,演出传统的民族歌舞,节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端节的来源,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是:很久以前,水乡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有三兄弟顺水漂流到三洞地区。三兄弟因贫困、饥饿而决定各居一处,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战胜洪水,重新开垦土地,夺取丰收。在水历一月初亥日那天,他们毅然分手,忍痛告别。经过一年多的辛勤耕耘,他们战胜了各种灾害,带着胜利的喜悦之情重聚一堂,共庆即将到来的丰收。后来,水族人民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就把三兄弟分手的亥日作为欢庆丰收的节日,并按三兄弟岁数大小和居住地区,分别按初亥、双亥、三亥的先后顺序过节。

  端节是水族的年节,也是欢庆丰收的节日,它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祭典活动。与其他民族节日迥异的是,水族的端节不仅日期长,内容丰富,而且必须严格按地域分期分批过节,以使端节在数月中保持喜庆气氛,目的是加强水族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了解,增强凝聚力。所以,水族人民把端节看做是最隆重的节日,正如水族有一句谚语所讲的:“汉族节日算春节大,水族节日以端节大。”

端节的来历和传说

传统节日。按水族历法,以阴历九月为岁首。从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共有五个“亥日”。贵州多数水族村寨,都在此间择定一个属“亥”的日子轮流过节。

  也有少数水族村寨择午、未、申日过节。

  水族端节为什么会这么特殊呢?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水族居住的地方连续几年遭受灾害,人们无法生存下去。先民为了生活,挑着农具,背着铜鼓,被迫背井离乡去逃荒。人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到了三都县三洞一带。当时有位德高t望重的老祖公叫拱登的,觉得这块方圆几百里的地方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水家人赖以生存的好环境,·便把逃荒的水族乡亲分成几支分散定居下来。分手时,大家约定三年后的水历年底,各分支水族都回三洞来聚会。各分支族人定居之后,开荒垦地,辛勤劳动,又加上风调雨顺,农作物一年比一年收成好。到第三年时,各地都获得了大丰收,人们开始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这年的年底,各分支族人的代表带着粮食和瓜豆赶来三洞,看望拱登老祖公,感谢他三年前的英明决定。亲人们分别三年后重逢,大家感到格外亲切,主人家便煮肉做花糯米饭,设酒席招待。人们还敲铜鼓和皮鼓助兴。当人们正在开怀畅饮时,突然一队官兵杀气腾腾地赶来,他们手持梭标、弓箭和砍刀耀武扬威,说这一带地方本属官家所有,地下还埋有金银财宝,命令水族乡亲立即搬家。人们见了凶神恶煞的官兵,个个目瞪口呆,惟有见多识广的拱登老祖公泰然自若,十分镇静,他指着官兵说:“地下埋有金银财宝,就请挖出来看看。”官家听了,便派兵在地里装模作样地乱挖。

  士兵们忙得汗流侠背,终于挖出一锭银子来。人们看了,一时惊慌起来。拱登老祖公却若无其事,把银子要过来一瞧,发现银子上只沽了一小点泥土,又看了一下穿长袖大襟衣的那个挖银子的人,断定这里面一定有假。老拱登扬着银锭揭露官家的阴谋,说:“银锭并没有埋在土罐里,上面却只沾了很少一点泥土,又还闪闪发亮,它一定是你们带来的。”官家见自己的计策被识破,只好默默不语。官家一计不成又施二计,派兵去附近的小山上拿来几根缩头发用的银钗,故意在人们面前晃了几下,表示又找到了银器。拱登胸有成竹,继续说:“这银钗这么光滑明亮,如果是几年前埋下的,表面上一定变色了。”官家的诡计虽然都被拱登老祖公戳穿,但却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决定用武力赶走水族群众。水族群众在拱登老祖公的领导下齐力合心,奋起抵抗官家的武力镇压。经过几个回合的拼斗,虽然死伤了许多水族同胞,但由于水家人多势众,斗志昂扬,终于把官兵赶走了。人们埋葬了牺牲的同胞,煮摇米饭、炖鱼祭祀他们的英灵。当夜,拱登在甜睡中,梦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来告诉他,明天早饭后,官家要来施放瘟疫,只要在官家到来之前,把乡亲们转移到空气流通的山顶上躲避一天,大家就不会遭到瘟疫的毒害了。老祖公一觉醒来,天还没有亮开,便将昨晚白发老人托梦的内容通知了乡亲们,要求大家做好防范的准备。吃了早饭,大家便牵着马匹,带上食品,扶老携幼,纷纷赶到指定的山坡上去避难。人们在山坡上呆久了,个个觉得枯燥无味,小孩们不耐烦地吵吵嚷嚷,拴在树上的马儿也踢腿嘶叫,把整个山坡闹得很不安宁。拱登老祖公看到这个情景,便对小伙子说:“你们在山坡上举行一个赛马活动吧,让大家看看热闹时间就好过了嘛!”青年们听了异口同声地表示响应。于是一场激烈壮观的赛马活动开始了。人们站在马道两旁拍手呐喊,人欢马叫,十分壮观。此后,赛马习俗成了水族过端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水家人躲过了统治阶级的迫害,人们继续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繁衍子孙。从此,每逢水历年底,各分支家族的同胞仍然带着粮食和瓜果赶来三洞访亲会友。人们煮鱼、磨豆腐,并用瓜果和酒饭祭祀保卫家乡而牺牲的同胞,然后围桌聚餐。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过端节的习俗。时间久了,各分支族人都赶来三洞聚会比较麻烦,决定将过端节的活动分散举行。

  水族过端节时,各家都要打扫卫生,迎接去世的祖宗回家过节。节日这天,铜鼓阵阵,芦笙齐鸣,家家用水产动物如鱼之类摆上供台祭祀祖先,其他陆上动物的肉品绝对禁止上供。节日宴饮之后,水寨举行文体活动。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云集“端坡”,观看跑马比赛,当旗手扬鞭跃马登上坡顶时,随着悠扬而又有节奏的芦笙、铜鼓声,跑马比赛就正式开始了。这时,挤在端坡上看热闹的群众时时鼓掌,呐喊助威,构成欢乐而又热烈的场面。青年们则三五成群地漫步歌唱,用优美的情调抒发自己的喜悦,倾吐肺腑之言,并趁机寻找称心如意的情人。

  由于水族端节正值秋收大忙季节,按照传统的轮流过节的办法,将会影响农业生产。居住在贵州都柳江和龙江上游的水族经过协商,决定将端节改在阴历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举行,把传统节日和喜庆丰收的活动相结合。其他各地的水族端节时间尚不统一。

端节的由来

  据传,很久以前,水族一先主在朝廷做官。在亥日举行的百味宴上,北方人说:“羊肉好吃。”南方人说:“海味好吃。”水族先主说:“盐巴最好吃。”结果那位水族先主被朝廷杀了。随后,朝廷派人来调查了解,发现还是有盐巴的菜才好吃。于是,朝廷下令,为被杀的这个水族先主恢复名誉。当问及水族人有什么要求时,水族人民说:“八月亥日是我们先主被害的日子,我们要求在八月的第一个亥日过端节,来纪念我们的先主。”于是,每年八月的第一个亥日便成了水族过端的日子。又说,套头地区的韦孟修是水族中的老大。在水族弟兄们集合的“十六水”会议上确定,由套头大哥先过第一个端节,老二、老三依次序过第二、第三个亥日端节。另一个民间传说说的是远古时候,水族先祖从广东、广西过红水河,来到三洞一带,日子久了,人丁多了,三洞已不够住,于是水族先民纷纷外出,寻找新的住地。老大去了套头,老二留在三洞,老三奔拉佑和水东,老四到了水婆,还有一支走向水潘。弟兄们平时辛苦繁忙,很少有机会见面,到谷物成熟归仓季节,才有空互相走访,庆丰收,叙家常。因亥日是远祖逝世的日子,为了缅怀先人,慎终追远,于是协定亥日作为彼此相见、祭祖欢娱的日子。根据抓的鱼的大小决定过节顺序,最后套头老大过第一亥,依次是拉佑、水婆、水潘、三洞、牛场、兰岭。端节原来分九批过,目前分七批过。

过端节的批次安排

  在过端节的水族聚居地区,按传统习惯,大家分七批轮流过,一般在逢亥日过节。从首批过节到末批过节,一般相隔49天,若遇水历十二月有三个亥日,则相隔61天。正常年成,第一批由都匀市王司的内外套头地区、丹寨县小羊昌等韦姓为主导的血缘氏族村寨开始过端。第二批是三都水族自治县水龙乡的马连、拉佑,大河镇的苗草,合江镇的尧吕,周覃镇的水东等地韦姓过端。第三批过端者为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廷牌、恒丰、甲岛、天堂、水龙、石奇等地的韦、王等姓。第三批是最大的一个批次,过端人口最多,范围最广。水潘(塘州)午日端为第四批。三都县的中和、地祥、三洞、九阡及荔波境内的部分水族第五批过端。三都牛场未日端为第六批。三洞的腊领,九阡的水昂、水碾、峦董等地最后一批过端。若水历十二月出现三个亥日,那么第二批过端的拉佑和水东协议分别于第二个亥日和第三个亥日过端,不让端节断开。若水历十二月出现闰月,第一个十二月王司地区家家举行象征性的祭祀仪式,正式过端则在第二个十二月,同时拉佑和水东也必须在第二个十二月才过。不同地区、不同姓氏的水族过不同的亥日,这一情况反映了水族社会曾经历过血缘家族的历史阶段。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可能形成以一个氏族部落或几个氏族部落为联盟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集团不断壮大,人口多了,生活需求增加了,不得不分散各地。水族分批过端,正是血缘纽带关系在水族社会生活中的历史文化遗迹。

端节的主要活动

  登高赛马是水族端节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赛马的时间都在亥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午饭后进行。赛马结束后,人们回到家中大摆宴席款待宾客,开荤畅饮,通宵达旦,整个村寨完全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端节赛马活动都有固定的场所———端坡。赛马是端节活动的高潮,人们吃过年酒后便成群结队地从各村寨赶来这里,端坡顿时人山人海。青年人赶端坡不仅为了看赛马,还把这盛大的聚会看成是物色情侣的好机会。赛马之前也要举行一个简单的祭典。人们在跑道中央或旁边设一供席,上摆各种各样的祭品,由寨老主祭,寨老伫立桌前,神情肃穆,端着斟满酒的酒杯,祭祀开辟端坡的祖先,祈求保佑端坡赛马活动平安无事,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典完毕,寨老跃身上马在跑道上开道,宣告赛马开始。一般来说,来参加端坡赛马的都是具有一定经验的骑手,赛马过程中首先给马匹编号,然后分组进行比赛,最后决赛分出名次。端坡赛马组织者根据捐款多少,适当给予优胜马匹一定的奖金。如果是官方组织,奖金金额一般为几千元。由于奖金额度高,参赛的马匹相应较多,竞争更加激烈。赛场争先,竞技夺魁,充分体现了水族的进取精神和英雄气概。根据马匹的多少,时间长短不一,赛马一般也是两三个小时,到傍晚时分结束。赛马归来,客人们兴高采烈,成群结队进入过端的村寨,好客的主人酒肉宴请,村村寨寨铜鼓、皮鼓声响成一片,人们饮酒唱歌,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一批端节一般要过三天,有的地区持续过五六天。端节以体育和文艺活动为主,其中敲铜鼓庆贺丰收,祈求来年幸福吉祥和敬祖祭祖是一项主要内容。铜鼓系在房梁上,由两人合击,在节日里,铜鼓须长敲不息,鼓声彻夜不绝。有些地区还以皮鼓伴奏,鼓声时而低沉,时而高亢,节日气氛浓烈。
  端节遗风———额节。额节水语音译为“借额”,意思是“吃额”。过节的主要为今天贵州省荔波县水扛、拉交、水庆,太吉、德门等地。从过节的时间和内容看,与端节相似,但又有别于端节。过额节的时间比较固定,都集中在水历正月(农历九月)的第一个亥日,与分批分期过端节明显不同。水族过端节的时间前后要持续两个月左右,而额节只持续几天时间。与端节最大的不同是,额节不举行赛马活动,也不敲铜鼓,祭祖多在半夜进行。供品与端节的相同,以素食作供品,鱼虾不在禁忌之列。据说,很早以前过额节时还举行赛马活动,后废止。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