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三月三

黎族孚念孚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虽然在两三千年的流传中时续时断,但在黎族中的一个支系———美孚黎(moeifau)则仍然保持不变。1984年3月2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依据黎族人民的这一历史事实,正式确认其为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源于黎族民间传说。据传:古时候,居住在海南岛西北部南改(namsgai的音译,即昌化江畔)的人,有一年,由于洪水泛滥,淹没了高山和村寨,人死兽亡,世上只剩下一男一女,互称兄妹,女的名叫肋杠发(黎语hluuekghangfas的音译,即“天妃”),男的叫百观音(baisgwanxdzen的音译,即“观音”)。保亭地区流传的“三月三”把这一男一女叫做阿贵和阿贝。他们长大后,分头四处寻找亲人。临走前,两人相约在每年的“三月三”回到燕窝岭(qingcungscat)相会。但已经走遍天涯海角都未见到其他人迹。眼见两人快要衰老了,妹妹便暗地里拿定主意,在自己漂亮、美丽的脸上刺纹,使哥哥辨认不得。终于在某年的“三月三”结为夫妻。婚后,他们朝出暮归,在燕窝岭下开荒造田、种植山栏、木棉、芒果和山楝子(zuungax),又挖塘养鱼等。年长日久,他们生男育女,为黎族人民的再生和繁衍作出了贡献。此后,每逢“三月三”,当山花烂漫、红棉斗春、山楝飘香时,他们总是率领子孙们观花赏景。不知过了多少年,这对恩爱夫妻死在了岩洞里,与世长辞,化为了观音石(qinggwanxdzen)。
  黎族子孙后代为了纪念他们传宗接代的功绩,模仿他们生前在“三月三”相会、结婚、观花赏景的习惯,把他们当祖先,在每年的“三月三”祭拜,后来相沿成俗。庆祝活动庄严而热闹,由原先单一的祭拜祖先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和群众性的欢乐盛会。在现代,庆祝活动除了传统项目外,还加入现代歌舞、田径、棋类、球类比赛和物资交易、招商等活动。为了办好庆祝活动,节前半个月,各村各寨的男性青年相邀上山狩猎,把猎获物(如山猪、黄麖、飞鸟等)集中在奥雅家中腌制风干,待过节时配以香喷喷的山栏酒,宴请远方来的客人,一同食用。节日当天,各村各寨由老人主持祭拜仪式,纪念祖先。青年男女则盛装打扮,各自带上准备好的糯米甜酒、粽子和糕点等,每村的男后生由一名俊俏的小伙子带队,女青年由一名长得漂亮又口齿伶俐的姑娘领头,分别从四面八方的旧村(ghangmaen)、东方 (cungstup)、中方 (gistum)、西方(paisteuus)、乌烈(guuret)、俄港(guugaengx)、广坝(muushlip)和江边(bhangbien)等地,分别聚集到牙南良(nganamsghings)、亲天峡(qingt-ingx)、牡丹坡(buudhams,也叫daxbheuussdhams)和报翠坡(posmauuscui,也叫buucui)等地。白天,小伙子们拿着弓箭、鱼叉等,在南良溪(nams-ghiengs)里打鱼,姑娘们则在溪边砌灶煮饭、烤鱼,并将烤得的鱼连同糕点和粽子一起放在洞口,祭拜祖先。然后,相邀自己血缘氏族以外的意中人一起对歌。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后,歌声便逐渐停息,各对恋人携手并肩散到丛林翠竹里、山间小河边互相倾诉衷肠。
  入夜了,山坡上,河岸边,便燃起一堆堆的篝火,男女老少便围在篝火旁尽情地荡千秋、穿藤圈、对山歌、比摔跤、跳打柴舞等,直到通宵达旦。篝火熄灭了,天也亮了,老人们便收拾行李准备回家;热恋中的男女情人,此时此刻,依依惜别,互送定情信物:阿妹把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阿哥的腰间,或把绣有艳丽花纹的头巾缠到阿哥的头上;阿哥则把银色的耳铃穿到阿妹的耳朵上,或把鹿骨雕刻的发钗插在阿妹的发髻上,相邀来年的“三月三”再相会。

黎族三月三节目

  黎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聚居在海南岛的南部山区。黎族人民能歌善舞,在部分地区有“三月三”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的清晨,黎族青年男女便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姑娘们用一种叫做“崇子仁”的红色树籽擦红了嘴唇,手持一种叫做“布任”的带有香味的树叶遮住脸,从树叶的间隙里向自已的心上人暗送秋波。小伙子身背刀箭与猎枪,显得雄姿英发。不少人还带着各种富有民族风格的乐器,男的吹起口箫(竹制的三孔箫)、口弓(用竹片或铜片制成)等;女的也吹起鼻箫(二孔竹箫)。大家兴高采烈地翩翩起舞,婀姗多姿。纵情欢跳大半天之后,一对对情侣便开始离开舞场,钻入万绿丛中,相互倾诉衷肠。直到夕阳西下,情投意合的情侣便悄悄回到男方的家中,姑娘喝下了未来的家公家婆端来的定情酒,双方便互赠定情的信物。通常是男的以自编的斗笠,女方以自编的彩色腰带作为自已的信物赠送对方。来年春天,未婚青年男女又在三月三日盛会上喜相逢,而喜结良缘的青年就算是“退役”了。
  为什么黎家姑娘在三月三日手持的树叶都是“布任”呢?传说是有一年三月三,几个小伙子追逐着几个姑娘,想看清其容貌,但是她们却有意躲开,向着娘母洞里跑去。小伙子们不服气,紧迫不舍,眼看就到洞口了,忽然一声巨响,姑娘们被一块大石封在洞里面。顷刻,洞外惊惶失措,高声呼救,洞内却兴趣盎然,笑声朗朗。转瞬间,大石头随着笑声分开,用布任叶遮住面孔的姑娘{门又出现在小伙子的眼前。可是,望穿秋水,仍然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直至黄昏时分,才不得不扫兴而归。姑娘们倒是依依不舍地悄悄尾随着,岂知到了不单(地名,今东方市境内),小伙子们全部失踪了。姑娘个个惊愕不已,颐不得羞,纷纷放下布任叶,四处找寻。这时,满山遍野长满了布任树,小伙子们就站在树丛中。姑娘们难为情地急忙低头,又惊又喜,笑声动人,就象那火红的木棉花。小伙子们不失时机的折下布任叶递给姑娘们,表达真挚的爱情,情侣们一对对,相亲相爱,紧偎在一起。自此以后,每年的三月三,布任树叶便成了黎家姑娘最心爱的“首饰”。

  春暖花开,百花斗艳。不少人常常喜欢挑上这

  万物苏醒的日子,到野外踏青。漫步在暖和的阳光下,饱吸新鲜空气,观赏山川景色。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准确点说,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欢会的盛日。

  我们征得采访所在地村子里黎族青年的同意,以“观察员”的身分,偷偷地走到他们的集合地,躲藏在树林里,窥探秘密。

  清晨,当太阳刚刚从山背后露出笑脸,身着黎

  族鲜艳服装的黎族青年男女,不约而同地从方圆几十里外的山寨纷纷汇集到了约会地点。约会点设在一块略为平坦的山坳里,周围长满了矮树林。我们从树林子里往外看,男青年手执黑伞,三五成群。

  姑娘们每人手里提一节竹筒。竹筒里装满了五香饭。她们把竹筒往树权上挂好后,人却统统跑进树林子里躲藏起来。一会儿,男青年由一人带头,吹起一声响亮的口哨。紧接着,口哨声此起彼落,在山谷里回响。幽静的山谷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姑娘们为了戏逗对方,听到口哨后彼此呼喊着一下子涌出树林子,旋即又隐了进去。小伙子窥探了方向后,先由一人出来扬歌发问,过了好久,一直没有听见姑娘回答,也不见她们露面。这下子,小伙子急了,他们把树林子团团围住。姑娘们答歌后一个个走了出来。这时候,小伙子便打着黑伞开始挑选自己如意的情人。他们先是对唱民歌,用歌来倾诉自己的爱情。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小伙子便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一只亮闪闪的银镯或项圈送给姑娘。姑娘也把自己织得最漂亮的彩带送给小伙子。

  这就是他们的定情礼物。尔后一双双一对对的走进树林子里,一边甜蜜地交谈,一边吃着姑娘带来的五香饭。直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才恋恋不舍分手回去。

黎族三月三的传说

  黎族三月三始于何时,无法查考。传说很久以前,五指山区有一对青年恋人,男叫打实,姑娘名娜艾。他们相亲相爱,热恋了三年零三个月。

  当时,有一只老鹰精,生性残暴,且又好色。凡人间长得貌美的女子,它都要抢去做老婆。

  就在打实和娜艾举行婚礼的那一天,老鹰精把娜艾抢走了。愤怒的打实,气得眼睛直冒火星,牙齿咬得格格响。为了把心爱的情人找回,他当即告别父母和亲友,背着弓箭直朝老鹰精飞走的方向追去。

  勇敢的打实,爬了一座高山又一座高山,过了

  一条河又一条河,走了一个白天又一个白天。饿了,他找野果充饥;渴了,便喝山泉水。打实爬了四十九座大山,it了四十九条大河,走了整整四十九个白天。最后,终于在一个大森林里的一个大洞口发现了他送给娜艾的银项圈。他断定这就是老鹰精的老巢了。打实把洞口仔细打-3洞口足足有丈把阔,几丈以下就看不到底,阴阴森森地不时从洞里吹出一阵阵冷风,使人直打寒颤。

  洞再深,再黑,也丝毫动摇不了打实下到洞底杀死老鹰精救出娜艾的决心。没有梯子,他砍十多条红藤连接起来,将一头绑在洞口的一棵大树上,然后顺着藤往下滑;洞里一片漆黑,看不见路。打实凭夜间狩猎的多年经验,缓慢爬行。走了好长一段路,忽然,黑漆漆的洞变成光亮亮的,一座水晶石连成的石级,一直伸延到洞底。.他沿着石级再往前走,左一个弯,右一个弯,足足转了九十八道弯弯,看见了灯火辉煌的一座皇宫。一个美丽的姑娘正坐在那里暗暗流泪。

  打实端详片刻,认出了流泪的姑娘正是自己妻子娜艾。娜艾看到了打实,悲喜交集。忙走上前拉住打实说:“老鹰精一直逼我成亲,我一直死硬不肯。它昨天说,再给我三天考虑,若不肯,就要把我吃掉。”

  “老鹰精现在在哪里?我去杀掉它。”

  娜艾小声地告诉打实:“要杀老鹰精,一要先偷到它的宝剑,二要等它睡熟了以后。”

  一会儿,娜艾把偷到的宝剑交给了打实。趁老鹰精熟睡时,打实搭起弓箭先把老鹰精的眼睛射瞎,紧接着,一个箭步跑上前,一飞起宝剑砍下了老鹰精的头,斩碎了老鹰精的身子。

  娜艾得救了!正当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打实和娜艾手携着手回到了家。

  邻近村子的男女青年,听说打实杀了老鹰精,救回了娜艾,纷纷赶来祝贺。他们把打实和娜艾团团围住,尽情地唱歌跳舞。

  从此,侮年农历三月初三,变成了占年男女聚会的日子。

  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加上优美的民间传说,深深地打动了文艺工作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广东省民族歌舞团的创作干部,以这个节日的活动内容为素材,经过一番艺术加工,创作了黎族舞蹈《三月三》。一九五七年,中国青年代表团带着《三月三》这个节目参加第三届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博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赞赏,荣获金质奖章。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