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节的习俗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灶王节。灶王节又称祭灶节、辞灶、送灶。灶王又俗称灶王爷,也就是灶神。叫祭灶节是因为,这一天人们要用各类丰盛的贡品祭祀灶王。
  “辞灶”、”送灶”,顾名思义,就是举行隆重的仪式为灶王送行、礼送灶王升天。
  据民间传说,灶王每年从除夕到次年的腊月二十三日会一直在每家每户观察人们的言行。到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王就要升天到玉皇那里察奏人间一年的善恶德行。所以这一天,老百姓都要用丰盛的贡品”稿劳”灶王,甚至想用糖瓜粘住灶王的嘴巴,以求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灶王节为何选在腊月二十三日?据说是因为,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从这一天到新年还有一段时间间隔。人们认为,这段间隔时间不宜太长,当然也不宜太短,而且腊月二十五日是玉帝下界的日子,灶王势必得在这之前上天向他汇报才行。
  所以选择腊月二十三日祭祀灶王、礼送灶王上天比较合适。
  对于灶王节的时间也还有另外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北方是在腊月二十三日,南方则是在腊月二十四日。这是以地区划分的说法。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官三、民四、船家五”。即官府是在腊月二十三日,百姓是在腊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是在腊月二十五日。这是以社会阶层划分的说法。而腊月二十三日的说法是比较流行的说法。
  灶王节来探于古人对于火的自然崇拜。这是因为火与人类的生存与生活休戚相关。
  灶王爷是谁?关于这个间厄说法很多,其中主要有炎帝、祝触和先炊三种说法。“炎帝’说认为,上古时候,炎帝“以火德王天下”,死后即被封为灶神(就是古时的火神)。“祝胜,说认为,古帝倾项氏的长子祝滋在朝中傲过管理火的官职—火正,他死后被奉为火神,即灶神。“先炊”说即认为灶王是一个名叫“先炊”的古人。如《史记》中就把“先炊”解释为“古炊母神”,“炊母”也就相当于今天掌管炊事的老妇人。
  据文献记载,周朝以前就流传有祭灶的风俗。从周朝开始,宫廷将它列人络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
  关于腊月二十三日祭送灶王的风俗,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说是古代有一家人姓张,家中有兄弟二人,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做厨房里的盘锅台最拿手,他还爱管各家的家庭纠纷,左邻右舍有了事情也常来找他寻求帮助。于是,人们就管他叫“张灶王”。这一年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突然过世了,这下他家可开了锅,家里的几个媳妇吵着要分家。张灶王的弟弟是个画师,从来不管家事。面对家里的烂摊子,他十分苦恼。一天,画师想到了一个主意,便依计而行。
  他在第二年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给哥哥张灶王做完一周年祭祀后,深夜里,忽然把全家叫醒,说大哥显灵了。家人全起来了,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若隐若现出现了张灶王和他已故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经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不敬不孝,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大哥很是气恼,准备禀告天帝来惩罚一你们。”家人听了十分惊慌,慌忙跪地求饶,表示不再闹事。街坊邻居知道这事后,也都想讨个家庭平安,就来张家打探盛实。其实,那天晚上是蔺师预先西好了西像,借此吓晚’家人的,未曾想此法果真灵验。邻居来后,颐师也就假戏真做,把张灶王的画像又多西了一些分送给了大家。如此这般,周边人家的灶房也都纷纷贴上了张灶王的画像。久而久之,就有了脑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平安的习俗。
  灶王节的主要习俗就是祭灶、送灶。
  过去,几乎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家中如果没有灶王龛,则把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神像有两种,一种只画灶王爷;另一种则是面一男一女。这就是所谓的“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会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两旁还贴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示灶王爷能保佑全家平安。送灶之前,人们通常要把旧的灶神像取下来,去灰晒干,使得祭灶时焚烧顺利,灶神能够尽快升天。这时的街上,乞丐则会用松柏、冬青树枝扎成小把,做成专供祭灶用的柴火—“灶柴”,沿街叫卖。正式的送灶仪式,多在二十三日黄昏进行。一家人先到厨房,给灶王爷敬香,并且供上怡精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物品。这里说的怡糖俗称关东糖,又名胶牙糖、灶糖。据说它很粘牙。人们把它涂在灶王爷神像的嘴上,是想让他上天不能向五帝告状。摆放供品完毕,人们会将竹蔑扎成的纸马和草料堆在灶前,这些纸马和草料就是灶王升天用的坐骑。人们将涂着关东糖的神像揭下,和纸马、草料一起放人灶中嫩烧。灶王爷就这样上天汇报人间诸事去了。
  古代先民特创并看重灶王节、历代相传,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思想。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