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赣州市
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
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蓝戏”,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传统曲牌有二百八十余首,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情况等,可分为“茶腔”、“灯腔”、“路腔”、“杂调”四类。表演时,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多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有《南山耕田》、《打猪草》、《九龙山摘茶》、《妹子》、《同年》、《钓》、《上广东》、《卖花线》、《大劝夫》、《四姐反情》、《补皮鞋》、《补缸》等代表性剧目。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其中《茶童戏主》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在全国放映,新编现代采茶戏《怎么谈不拢》、《风雨姐妹花》也先后被搬上银幕。
赣南一带是客家人的聚居区,客家先民落户当地后以采茶为生,采茶戏作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已成为凝聚客家民心、团结客家乡亲的艺术纽带,是研究客家语言、艺术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目前,赣南大部分采茶剧团编、创、演及研究人员匮乏,一些赣南采茶戏全靠老艺人传唱,会唱采茶戏的艺人越来越少,需要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采茶戏?桂南采茶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
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表演时通常由一人扮作茶公,两人扮作茶娘,在歌舞中穿插一些有情节的生活小戏。桂南采茶戏中演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的被称作“采茶串古”,多为喜剧、闹剧。另外还有一些受彩调影响而出现的剧目,如《卖红线》、《卖水粉》、《卖杂货》、《斩柴得妻》、《剃头二借妻》、《虔诚娶妻》等。后因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避难广西的粤班影响,桂南采茶戏中后来出现了《倒乱鸳鸯》、《高文举》、《陈三磨镜》等大戏,总体风格发生较大改变,已不再是早年的采茶小戏。桂南采茶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为锣、鼓、钹、木鱼、唢呐、笛子、二胡,道具有彩带、钱鞭、花扇和手绢等。其演唱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唱腔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念白多为韵白。
桂南采茶戏载歌载舞,活泼热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与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审美情趣密不可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举世一致的认可。
特色专题
精彩推荐
民俗文化
点读中华
心理测试(专业心理测评,关注心理健康)
热门资讯
更多 >兰州太平鼓
民俗余杭滚灯
民俗土家族摆手舞
民俗土家族撒叶儿嗬
民俗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民俗锅庄舞(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树卓舞)
民俗热巴舞(丁青热巴、那曲比如丁嘎热巴)
民俗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民俗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
民俗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乞粒舞)
民俗道情戏(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太康道情戏、蓝关戏、陇剧)
汉语哈哈腔
汉语二人台
汉语白字戏
汉语花朝戏
汉语彩调
汉语灯戏(梁山灯戏、川北灯戏)
汉语花灯戏(思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汉语一勾勾
汉语藏戏(拉萨觉木隆、日喀则迥巴、日喀则南木林湘巴、日喀则仁布江嘎尔、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黄南藏戏)
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