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孝义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平阳木偶戏、单档布袋戏、湖南杖头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文昌公仔戏、三江公仔戏)

2013-12-09 0 反馈

木偶戏.jpg

木偶戏·孝义木偶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孝义市

  孝义木偶戏是山西地方特色剧种之一,流传于山西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

  孝义木偶戏属杖头木偶戏,宋代时传入孝义地区。其木偶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适用,极具北方特色。孝义木偶班社演出形式多样,素有“两种形式,三种唱腔”之说。“两种形式”是指木偶和皮影,孝义木偶戏原来独立成班,后与皮影戏合成“灯影班”,白天演木偶戏,晚上演皮影戏。“三种唱腔”是指皮腔、碗碗腔和中路梆子,孝义木偶戏最初演出时用孝义秧歌干板腔、皮腔和中路梆子(晋剧)演唱,后来又加入碗碗腔。

  孝义木偶戏承载着孝义的风俗民情、社会伦理、审美风尚等内容,在演出中不断发挥着惩恶扬善、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为社会学、民俗学、地方历史文化等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木偶戏·杖头木偶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是中国木偶戏的发祥地之一,宋代扬州木偶声名远扬,无论是乡村场头、庙宇路旁还是宫廷内宅,到处都有扬州木偶戏的演出。入清以后,扬州木偶戏先后吸收昆、徽、京等戏曲剧种之长,经过几代艺人的革新创造,最终形成了杖头木偶操纵表演的独特风格。

  杖头木偶的表演要求演员练好托举木偶的“托举功”、操纵木偶的“扦子功”及体现人物步伐特征的“台步功”这三大基本功,把握好“稳、正、直、平”四大要素,演出中做到动作纯熟,运用自如。杖头木偶刻绘细致精到,表演生动传神,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杖头木偶戏的传统演出剧目多移植自昆、徽、京等剧种,现代新编剧目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追求,音乐配置往往视剧目和表现形式而定。

   

木偶戏·平阳木偶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平阳县

  平阳木偶戏是一种综合性的木偶表演形式,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艺术研究价值。它在浙江省平阳县流传的历史十分悠久,形成时间不晚于宋代,至明清时达于鼎盛。明代姜准的《岐海琐谈》称当时平阳一带的木偶戏艺人黄子复等“擅巧思制木偶,运动以机,无异生人……声音清越,冠绝一时”,清代张纂毋的《船屯渔唱》则以“儿童吻唇叶宫商,学得昆山和弋阳。不用当筵观鲍老,演来舞袖亦郎当”的诗句描绘平阳木偶戏演出的状况。由诗句可知,当时木偶戏演出时已兼唱昆山腔和弋阳腔。民国时期平阳木偶戏仍很盛行,至新中国成立初,全县尚有一百多班,其中以提线为主的有42班,以布袋为主的有75班,以杖头为主的有1班,从业人员达五百余人。平阳木偶造型别致,明清以来的木偶头与戏装制作精美,保存完整,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平阳木偶戏兼唱高、昆、徽、乱、时、滩六种声腔,唱念兼用官话、瓯语和闽语。其表演形式多样,融提线、杖头、布袋、人偶四种木偶表演为一体而以提线为主。在长期的演出中,平阳木偶戏积累了繁多的剧目,仅传统剧目就有三百多种,题材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水漫金山》、《时针飞转》等剧目多次获奖,并4次晋京、4次出国交流演出,驰名中外。


木偶戏·单档布袋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苍南县

  苍南单档布袋戏是一种独特的木偶戏表演形式,演出所用戏楼及全套行头一肩可担。演出时戏楼就地搭起,如同一座雕梁画栋的精巧楼阁,戏楼内仅有一个艺人操纵数十个布袋木偶表演。艺人脑、口、手、脚并用,双手执戏偶表演,时而还腾出右手演奏鼓、钹、板等乐器,双脚踩击大小锣,口中以不同的变音法模拟生、旦、净、丑、末等不同脚色的唱腔和道白,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疾徐快慢逗、捧、说、唱,惟妙惟肖地表现小旦的哀怨、小生的斯文、老生的沧桑、小丑的滑稽,声情并茂,诙谐幽默。单档布袋戏表演上讲究巧手持物和巧手打斗,艺人凭借手指、手掌和手腕上的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及整冠、亮相、走台、跑马、对打、翻身、倒茶等特技动作。单档布袋戏有传统剧目八十多种、三百余本,《黄恩佩义》、《擂台报》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单档布袋戏具有美、巧、精、便的特征,在木偶戏中较为独特,是戏曲史和民间艺术研究的重要对象。目前这一优秀的表演形式后继无人,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有关方面予以保护。

   

木偶戏·湖南杖头木偶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

  湖南杖头木偶戏在一些地区又称“木脑壳戏”、“棒棒戏”、“矮台戏”、“低台戏”、“观音戏”,演出木偶戏的班社则称为“矮台班”或“低台班”。湖南杖头木偶戏的分布状况与地方戏曲相同,有地方大剧种之处基本就会有木偶戏。湖南杖头木偶戏又分衡心杖头木偶、常德杖头木偶戏、长沙杖头木偶戏,衡山杖头木偶戏流行于衡山、衡阳等县,溆浦杖头木偶戏流行于溆浦、辰溪等县,常德杖头木偶戏流行于常德、桃源、华容等县,长沙杖头木偶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湘乡等县。

  湖南杖头木偶戏以传统剧目著称,老一辈艺人擅演短小精悍的折子戏,《拦马》、《鸿门宴》、《芦花荡》、《盗仙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剧目。湖南木偶戏的继承者发扬传统,借鉴革新,使这个剧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创作的《金鳞记》、《白蛇传》、《八百里洞庭》、《马兰花》、《火云鸟》、《猎人海力布》、《青蛙王子》、《石三伢子》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中一些作品还在国内外木偶艺术节上屡屡获奖。

   

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梅州市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的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代初年由福建传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演出已经十分兴盛。20世纪初,五华全县共有二十多个木偶戏班,技艺高超,演出十分活跃。1930年后,五华县的提线木偶班远涉重洋,前往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的客家籍华裔居住地区演出。1951年五华县木偶剧团成立,以其为龙头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以南片、中片、北片为中心的木偶戏分布网络,五华提线木偶戏在此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华提线木偶造型精细,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米,操纵木偶的线有14至20条。其唱腔音乐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等,对白则使用客家话或普通话。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演出剧目有106个,内容非常丰富。

  五华提线木偶戏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演出足迹遍及五华的乡村,远到省内外和海外地区,受到各界群众及海外华侨的欢迎,起到了联络和团结海内外同胞的作用。

   

木偶戏·文昌公仔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文昌市

  文昌公仔戏又称“木偶戏”,是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一个戏曲艺术品种。

  元代时海南已出现俗称为“公仔戏”的手托木头班,用于表演的公仔(偶像)头部约40厘米,以木头雕刻,上半身以藤竹编织肩膀,两手用木刻成,下半身用袍裙遮掩,而以靴、鞋代脚。为便于操纵,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条。演出舞台阔一丈左右,以布幔围遮,表演者在幕后唱戏,同时操纵偶像在幕前表演。偶像包括生、旦、净、末、丑及佛祖、女娲、海龙王、圣母、雷公、雷婆、老虎、仙女等二十多种形象,其表演有手势摆动、拱手作揖、跺脚、拂袖、跪马、滚翻,眼睛转动、嘴巴张合、双手抓拿等十多种程式,可根据剧情的需要灵活运用。公仔戏唱腔来源于兄弟剧种和海南当地的民歌曲调,常用的曲调有中板、高腔、程途、小曲等三十多种,演出剧目则有《吴城之战》、《罗卜挑经》等五百多种。

  文昌公仔戏是不朽的民间艺术瑰宝,它融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为一体,在海南流行四五百年而不衰,具有艺术、民俗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木偶戏·三江公仔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海口市

  海南省海口市三江镇的公仔戏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公仔戏元代就已出现于海南,在三江镇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三江公仔戏的表演场地十分简单,用木板或桌子搭成一丈左右的舞台,以布幔围遮,前挂幕布,表演者一边在幕后演唱,一边操纵偶像表演。公仔(偶像)包括生、旦、净、末、丑及各种动物的形象,头部用木雕成,栩栩如生。三江公仔戏的唱腔吸收兄弟剧种和海南当地的民歌曲调,以板腔为主,兼有少量曲牌,演唱时以八音乐器伴奏,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其表演程式灵活多样,演出剧目既有历史戏、古装戏,也有现代戏。

  三江公仔戏通俗浅易,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它装备轻便,利于上山下乡演出,可以极大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