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婺州举岩、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2013-10-11 0 反馈

绿茶制作技艺.jpg

我国茶叶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西周祭祀的仪礼上已出现了用来佐饮的茶。古代茶称为“荼”,名见《诗经》。三国和西晋时代,江南饮茶已成习尚。唐代茶风大盛,玄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将“荼”改为“茶”,其后还出现了陆羽的《茶经》。宋代以前,饮用的茶多为紧压茶,即将茶叶蒸后捣碎,制成团块状,饮时用水烹煮,有时还在茶中放入瓜仁、松子等干果。至清代改为沸水冲泡,相沿至今。绿茶是以高温杀青而未经氧化、发酵的茶种,又称“不发酵茶”。其制作流程主要包括采摘鲜叶、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上品绿茶以初萌的纤嫩新芽制作,一般需在清明或谷雨前采摘,成茶俗称“明前”或“雨前”。唐代已流行采摘初萌的小茶芽,这种嫩芽尖锐如枪,旁出形状如旗的小叶,因称“旗枪”,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杀青是以蒸、炒等高温工艺强化绿茶色碧香清的特点,可分蒸青和炒青两种。我国古代用高温蒸汽杀青,称为“蒸青”;近代改为用铁锅炒杀青,转而形成“炒青”。杀青使茶叶变得柔软,以手指轻揉细捻而使之卷紧成油条状,谓之“揉捻”。揉捻有利于成品冲泡时浸出茶汁,同时缩小茶叶体积,便于贮运。绿茶目前主要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四川等地,其中以浙江的杭州西湖龙井、金华婺州举岩,安徽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江苏的苏州东山碧螺(原作“萝”)春等最为著名。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西湖龙井茶源于唐,成名于宋元明而盛于清。它主要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的龙井村盛产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优质茶叶,因而名之为“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是中国名茶,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的绿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长期生产实践,西湖龙井茶区的茶叶栽植和制作逐渐形成了选育良种、勤耕栽培、精细采摘、科学炒制等一系列茶叶生产经验,特别是在炒制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炒制工艺,其中包括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龙井茶炒制“十大手法”。整套茶叶制作工艺凝聚了当地茶农的智慧,显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西湖龙井茶声誉的不断上升,不少产茶区为获取经济利益,争相效仿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方法,并且冒充龙井茶,以假乱真,从而影响了西湖龙井茶的声誉。此外,由于城市发展进度加快,茶园面积逐年减少,龙井茶产量日益降低。在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操作的形势下,古老的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也逐渐衰微。传承保护西湖龙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艺已经时不我待,必须尽快提到工作日程上来。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金华市

婺州举岩产于浙江省金华市北山双龙洞顶一带,因金华在隋唐时期称为“婺州”而得名。婺州举岩茶的制作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唐五代时期它是十大茗品之一,明清时期成为进献皇家的贡品。

婺州举岩茶大多生长在岩石缝隙或山冈斜坡上,一般在清明至谷雨期间茶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时采摘,炒制1000克干茶需采摘6万片左右的芽叶。举岩茶叶细紧略扁,微带茸毫;色泽银翠交辉,香味持久;冲泡时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入口则鲜醇甘美,清新宜人。婺州举岩制作技艺主要由拣草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7道工序组成。炒制时以焙为主,炒焙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

婺州举岩茶味浓,性甘,且营养丰富,含有茶单宁、蛋白质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含量极高。这种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唐代的《本草拾遗》、宋代的《茶赋》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此都有记载。目前,婺州举岩原材料紧缺,茶园面积不足百亩,其周边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难以扩大种植面积。同时,许多制茶技师年事已高,年轻人大都不愿学习这门传统手工艺。现在能够制作举岩茶的技师只剩下6人,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急需抢救保护。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安徽省黄山自古以来就是名优茶的生产基地。黄山毛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优良的自然品质和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使之逐步成为烘青茶中的佼佼者,对其后烘青类绿茶的研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清代光绪元年(1875),徽州漕溪人谢正安在当地创办“谢裕大茶行”。他凭着多年种、采、制茶的经验,带领家人于清明前后摘取肥壮的嫩茶芽叶,以“下锅炒(杀青)、轻滚转(揉捻)、焙生坯(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等一套技艺精心加工,制成形似雀嘴、汤色清澈、味道沁人心脾的新茶叶。

  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故取名“毛峰”。毛峰茶叶运到上海,即受到当时在华的英国茶商的称赞,不仅名扬上海,而且出口英国,驰誉欧洲。后来,毛峰种植扩展到整个黄山南北麓,出产的茶叶相应改名为“黄山毛峰”。1955年,黄山毛峰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获商业部“名茶”称号,1986年被外交部选定为礼品茶。改革开放以来,谢正安的玄孙继承祖业,1993年在黄山毛峰发源地漕溪建立漕溪茶厂,1995年注册“漕溪”商标,2002年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漕溪茶厂出品的毛峰茶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屡获金奖,誉满海内外。


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每年有两百多个雾天,极适宜茶树生长。全区茶园面积达三千四百多公顷,年产茶千余吨,其中名优茶占80 % 以上。

  黄山区产茶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天宝年间,这里就有茶叶生产的记载。当时这里名为太平县,故所产的茶称为“太平茶”。太平县居民多以产茶为业,当地将“建茶亭以利行人”视为行善积德之举,长期践行,相沿成风。

  太平猴魁茶创制于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当时太平茶在长江一带极为流行,有茶商请茶农将尖茶中枝头整齐的芽叶单独拣出,高价销售,获得重利。家住猴岗的茶农王魁成受到启发,认为与其成茶后再挑选,不如从采鲜叶开始就精挑细制,于是在高山茶园内专门选摘壮挺的一芽二叶,精心制作成茶。由此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所产的茶叶品质为尖茶之魁,而茶叶制作技艺首创者又名“魁成”,因而以“太平猴魁”命名。

  太平猴魁以优良的品质在国内外久负盛名,1912年获农工商展示会优质奖,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4年后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屡膺殊荣,并成为国家礼品茶。


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

  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安瓜片茶源于六安茶。早在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即指出:“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品。”清代,六安瓜片被列为贡品,制作达于鼎盛。当时此茶的生产制作主要集中在六安麻埠街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对六安瓜片赞赏有加。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首次访华,中国政府即将六安瓜片作为国礼馈赠给他。现在六安瓜片仍在继续生产,其产区主要集中在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黄涧河、同心寺、龙门冲、迎将冲、红石埂等地。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